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力资本是支撑知识经济高速发展的智力基础,科学诠释不同类型工科硕士人力资本的能力结构要素,深层次解读全日制工程硕士与工学硕士(学术型)能力结构的共性与差异性,是有效指导和深化我国工科类高校教学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以及提高大学教育质量的必要条件。进一步明确不同类型工科硕士的要素构成,将有助于高校管理者和教师团队明晰培养目标,有助于进行课程体系和培养方案的改革,也将推进全日制工程硕士人力资本增殖,切实发挥全日制工程硕士教育在国家高层次应用型人力资本储备中的主体作用。本文基于全日制工程硕士与工!学硕士(学术型)能力结构差异性的研究视角,综合运用文献分析、专家访谈、问卷调查、统计分析、综合评价等质与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全日制工程硕士能力结构的评价指标体系及其现状进行了深入研究。首先,本文以人力资本理论、职业胜任力理论以及高等工程教育理论为基础,结合新型工业化时期对工程技术人力资本的需求特征,重点辨析全日制工程硕士与工学硕士(学术型)在培养模式上的共性与差异性。其次,基于实证调研设计和构建了全日制工程硕士能力结构评价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不同于传统的工学硕士(学术型)能力结构评价标准,具体包括3项一级指标、9项二级指标、23项三级指标。基于问卷调查数据,运用层次分析法(AHP)确定了指标权重。再次,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全日制工程硕士能力结构水平展开实证研究。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对能力结构培养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实证结果显示,一方面,工程硕士整体能力结构要素评价分值处在中位状态,意味着我国工程硕士培养质量存在差距;另一方面,实际测评的工程硕士能力结构分值与指标体系中能力结构的权重存在差别,由此验证了在高校工程硕士的教学过程中偏离了预定的培养目标,易导致工程硕士与工学硕士(学术型)之间能力结构的同质性。最后,基于对全日制工程硕士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其内在原因的客观分析,提出了如何确立全日制工程硕士能力结构培养的发展目标,如何建立适合全日制工程硕士的专有培养模式,如何强化全日制工程硕士能力结构的指标体系导向功能等有效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