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成熟的牙釉质由有机物、无机物和水组成,其中釉质的无机成分主要为羟磷灰石晶体,分子式为Ca10(PO4)6(OH)2。晶格内的离子可发生置换,如羟基离子可被氟离子替代。釉质表面的微孔,如釉质生长线(芮氏线)达到牙表面,即为釉质横纹,该处晶体排列不规则。由于晶体排列方向的改变,以致孔隙增加,可见一些不规则的托姆斯凹(Tomes processes pits),以及称为釉帽的圆形帽状突起、灶性孔和微孔。多孔性使釉质具有选择渗透性,并且孔隙中含有蛋白质和水。这些有机成分的存在将自然调节进出釉质的扩散过程,同样亦调节口腔中,矿物相与环境因子的反应。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只要釉质的任何一部分进入口腔,其表面将覆盖一层不同厚度的生物膜,成为牙菌斑,一系列代谢活动在菌斑中进行。随着釉质表面与生物膜界面的pH变化,形成矿物质的脱矿与再矿化过程。 釉质龋损发展是一个从钙和磷酸盐丢失、白色斑点表层下脱矿损害、最后形成龋洞的连续过程。最早表现的龋损结构是显示釉质表面最外层的溶解,即晶体间隙增大。随着酸大量进入釉质,表层微孔明显增加,导致釉质深达几百个微米中的钙和磷酸盐扩散。在晶体最初的溶解后,由于溶解的矿物质可在釉质表面再沉积,使得釉质最外层20—50μm保持相对的高度矿化,而其下的釉质微孔增加。在一定的pH范围内,溶解和再沉积的现象可同时发生。有研究指出,口腔环境中有一个修复动力学机制,否则将出现高患龋率,这一修复机制就是再矿化。氟化物能够促进矿化,研究表明: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①氟化物可以影响人工龋中矿物质的性质、量和沉积位置;②低浓度氟化物(叫 叭),可使龋损中的矿物相转化为氟磷灰石,减少对酸溶解的易感性;③氟化物可在龋损表面带产生较大的晶体,亦使这些晶体对酸蚀的易感性减少;④氟化物可以改善羟基磷灰石晶体的结构,促进脱钙矿物质的再矿化;⑤氟化物对菌斑细茵的作用,体现在对酶的抑制和抑制致龋菌的生长;@氟化物对釉质表面具有解除蛋白质和/或细菌的吸附,有降低表面自由能的作用。由于氟化物具有抗菌、防龋作用,所以含氟的各种制剂已经开始应用于口腔正畸的临床中。 本实验采用由Frant和Ross提出的氟离子选择电极测定法,其优点是快速,简便,测定氟离子的活变范围较广。对外源性离子如S“一、P””和有机化合物有很大的耐受性,而这些离子和物质常常干扰比色法的测定。该法可测定浓度为lug浓度的氟离子。而近期发展的一些微电极更可测定叶川t的样液,测定的最低浓度可达 2.5 n岭浓度的氟离子。 本实验研究新型氟缓释牙釉质粘结剂的氟离子释放量、防龋效果和粘结强度,探讨氟缓释牙釉质粘结剂释放氟离子的机理,以及其浓度和氟离子释放量之间的关系,揭示氟缓释牙釉质粘结剂的防龋机理。从而为新型氟缓释牙釉质粘结剂的临床研究和应用奠定基础。 材料与方法 采用氟离子选择电极测定法,测试3种不同浓度新型氟缓释牙釉质粘结剂(FI组、FZ组和F3组,其氟离子浓度分别为18%、13%和8%卜在90天内的氟离子释放量。用新型氟缓释牙釉质粘结剂和不含氟牙釉质粘结剂,粘结离体双尖牙,并将粘结牙放置在酸性溶液中30天,制作牙磨片。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和测量牙釉质脱 2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矿的距离。在扫描电镜下,研究新型氟缓释牙釉质粘结剂粘结后釉质表面的超微结构变化。分析和比较新型氟缓释牙釉质粘结剂和不含氟牙釉质粘结剂粘结强度的差异。 结果 在24小时内,新型氟缓释牙釉质粘结剂氟离子释放量最大,FI组、FZ组和F3组氟离子释放量分别为 0.613mg/L、0.600mg/L和 0.398mg/L。48 ,J’时后急剧下降,随后呈一缓慢下降的曲线,至90天仍有少量氟离子释放。在90天内,FI组、FZ组和 F3组总氟离子释放量分别为 1.15 mg/L、1.07 mg/L和 0.82 mg几。对照组(不含氟的正畸牙釉质粘结剂)在90天内无氟离子释放。3组实验材料和对照组材料释放的氟离子量具有显著性差异(RO.001)。牙磨片显示新型氟缓释牙釉质粘结剂具有防止釉质脱矿的作用。FI和 FZ的脱矿距离相接近,各有二个和 1个样本未见明显脱矿。对照组的4个样本均有显著脱矿。扫描电镜下观察实验组釉质表面,有类似于氟化钙样的颗粒状物质沉积。对照组样本表面,可见高低不同的笋状排列,这些笋状突起实际是釉柱的核心,直径约4—5叩,而未见颗粒状物质沉积。FI组釉质表面较平坦,脱矿程度最低,而沉积物密度最高。F3组表面高低不平,釉质脱矿程度高于 FI组和FZ组,沉积物密度最低。FZ组的釉质脱矿程度和沉积物密度介于 FI组与 F3组之间。实验组釉质表面的脱矿程度均小于对照组,与釉质表面沉积物的密度成反比。 FI组、FZ组和 F3组的最大粘结强度分别为 15.32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