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课题以爱拔益加(Arbor Acres,AA)肉鸡和济宁百日鸡为试验材料,一方面测定直肠温度、血液生化指标与热致死时间的相关性,建立家禽热耐性活体评价技术;另一方面挑选热耐力高、低两组鸡群,考察它们对于热环境的行为和生理反应差异,阐明家禽热耐性的调节机制。研究一包括两个试验,试验1选取16日龄AA肉鸡30只,置于33±0.5oC(相对湿度为50%)条件下饲养,分别在0、6、12和24小时量取直肠温度,并在0、24小时采血,分析血常规和其它生理生化指标。以0小时为基准,计算其余各时间点的温度和血液参数变化。然后,把鸡舍温度提高到36±1oC,将鸡群热致死,记录每只鸡的热存活时间。试验2选取42日龄AA肉鸡30只,置于36±1oC条件下饲养,分别在0和6小时量取直肠温度,采血。然后,把鸡舍温度降至25±0.5oC,观察鸡群在24小时内的存活和死亡情况。结果,试验1发现,AA肉鸡在36oC条件下的热存活时间与在33oC条件下24小时的白细胞总数(R2=-0.45)、淋巴细胞数(R2=-0.44)、红细胞压积(R2=-0.45)变化成显著负相关(P<0.05)。试验2表明,在36±1oC条件下饲养6小时,死亡鸡群的直肠温度(P<0.01)、血液尿酸含量(P=0.04)和淋巴细胞比率变化(P<0.01)显著高于存活鸡群,血糖浓度(P=0.04)、中间细胞比率(P=0.01)和粒细胞比率变化(P=0.01)显著低于存活鸡群。研究二包括两个试验,试验1选取74日龄济宁百日鸡30只,置于33±0.5oC(相对湿度为50%)条件下饲养,分别在0、6、12和24小时量取直肠温度,并在0、24小时采血,分析血常规和其它生理生化指标。以0小时为基准,计算其余各时间点的温度和血液参数变化。然后,把鸡舍温度提高到40±1oC,将鸡群热致死,记录每只鸡的热存活时间。试验2选取84日龄济宁百日鸡30只,置于40±1oC条件下饲养,分别在0和6小时量取直肠温度,采血。然后,把鸡舍温度降至25±0.5oC,观察鸡群在24小时内的存活和死亡情况。结果,试验1发现,鸡群在40oC条件下的热存活时间与在33oC条件下6(R2=0.39)、12(R2=0.40)小时的直肠温度变化和24小时的血液粒细胞比率变化(R2=0.41)成显著正相关(P<0.05),与血红细胞平均体积变化成显著负相关(R2=-0.48;P<0.01)。试验2表明,在40±1oC条件下饲养6小时,死亡鸡群的直肠温度和血液粒细胞比率变化分别高于和低于存活鸡群(P<0.01)。研究三选取28周龄济宁百日鸡40只,单笼单饲,每天置于35±1oC(相对湿度为50%)条件下热暴露6小时(10:00-16:00),连续处理两周。根据生产性能并结合研究一、二筛选确定的热耐性相关指标(直肠温度、血液粒细胞比例变化),将鸡群分为热敏感和热敏感两组,比较它们的行为和相关基因表达差异。结果显示,热敏感鸡群的饮水频率显著高于(P<0.01)热敏感鸡群。在内脏组织,热敏感鸡群热休克蛋白70(HSP70;心脏、肾脏)、90(HSP90;肺脏、肾脏)的基因表达水平显著低于(P<0.01)热敏感鸡群。这与热休克因子2(HSF2;肾脏,P=0.049)、热休克因子3(HSF3;肾脏,P=0.01)、热休克因子4(HSF2;心脏,P=0.046,肾脏,P<0.01)的mRNA表达变化一致,而与HSF1(心脏,P<0.01)相反。在下丘脑,热敏感鸡群瞬时感受器电位2(TRPV2)、3(TRPV3)的基因表达水平显著高于热敏感鸡群(TRPV2,P<0.01;TRPV3,P=0.02)。以上研究表明,鸡在轻度热应激条件下的直肠温度(6-12小时)、血液粒细胞比例变化(8-24小时)与其在重度热应激条件下的存活时间相关,可用作评价家禽耐热性的简易指标。鸡的耐热性与饮水行为有关,下丘脑瞬时感受器电位(TRP)离子通道蛋白参与其中,可通过HSPs、HSFs等应激反应因子得到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