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4年至2017年,中共中央持续十四年发布了以“三农”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强调了“三农”问题在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时期“重中之重”的地位。在国家高度重视下,农村经济发展得到了快速提升,农村居民收入水平也日益攀升,在满足了基本物质需求的同时,较高的生活质量逐渐成为了村民们的追求。近些年各地陆续开展了大量的乡村规划,但是许多景观发展模式并不能满足目前农村居民的物质文化和精神需求。因此,从“人”的角度出发,深入研究铅山县乡村居民生活质量与乡村景观空间之间的双向循环互动机理,试图提出有效提高村民生活质量的乡村景观空间优化策略,这对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也为其他地区乡村景观发展规划提供理论与实证参考。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乡村居民生活质量和乡村景观空间的关联性分析。在人地关系理论指导下,本文首先界定了乡村居民生活质量的内涵以及乡村景观空间的划分。在此基础上,对乡村居民生活质量评价体系进行了分析,并详细阐述了生活质量和乡村景观空间之间的互动机理。结果表明两者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存在正向和逆向两种作用方式。(2)铅山县乡村景观空间特征和问题分析。以铅山县乡村为研究基本单位,运用铅山县统计局提供的有关人口、经济、土地等数据为基础,采用人地关系理论中的相关分析方法,首先通过对铅山县自然资源因素、产业经济因素以及聚落人居因素的分析,研究当前阻碍村民生活质量得到提升的主要因素;其次再通过对乡村自然景观空间、产业景观空间以及人居景观空间的探讨,从结构布局层面对乡村景观空间进行整体分析;最后,综合“人”与“地”的分析,找到铅山县乡村景观空间中制约乡村发展的本质问题。(3)生活质量导向下的乡村景观空间优化策略。根据乡村景观空间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分别从乡村自然景观空间保护、乡村产业景观空间整合以及乡村人居景观空间提升三方面提出具体的优化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