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9年证监会正式推出了创业板市场,这个市场给高科技企业发展提供了动力,它的形成能够不断完善我国的投融资体系,创业板市场在境外地区的实践表明:创业板市场的出现一方面提高了资金的使用效率,推动了技术创新的力度、为企业提供了多元化的融资平台,这一平台的建立能够促进了生产要素在不同领域进行合理流动及对社会资源的配置起到一定的优化作用。另一方面在创业板市场中的上市的企业,广泛的分布于在各行各业,一旦发现异常情况出现后,通过证券市场运作后会将风险引入资本市场,从而产生难以逆转的破坏力。美国纳斯达克股指的下滑,香港创业板市场的波动等情况的出现均反映出创业板市场内部蕴藏的巨大风险因子。中国创业板市场需要从自身特殊的国情出发,在借鉴相关国家和地区创业板市场经验教训的同时,在相关制度和监管方面力争做到精益求精。对于在创业板市场中处于主体地位的创业板公司,尤其是对于那些希望在创业板市场上进行IPO的公司来说,加强这类公司审计风险问题的研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我国创业板上IPO过程及其复杂,它需要证券从业机构密切合作。由于运作机制的复杂性使中介机构面临很大的风险,而会计师事务所承担的风险尤为突出。创业板市场设立时间不长,投资者的利益一直没有得到合理保护。中国资本市场中关于新股发行等问题处理的争议从未中断过。一旦涉及市场中新股发行的问题都会引发人们的强烈关注。中国的资本市场包括成立不久的创业板市场、中小板市场以及20世纪90年代发展壮大的A股主板市场。前不久中国证监会发布的《关于进一步推进新股发行体制改革意见》中明确规定资本市场需要推进以信息披露为中心的发行制度的改革,建立多角度、全方位的信息进行披露制度,提高上市主体披露信息的质量。对发行人、中介机构的主体责任进行彻底地落实。创业板上市公司的健康有序发展关系到未来国民经济的发展潜力,如何提升创业板公司IPO审计质量、有效地避免事务所进行IPO审计过程中的风险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命题。随着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涌现在创业板市场上的公司数量越来越多,提出了创业板IPO申报的企业数不胜数,这对创业板工PO审计提出了挑战。此外对证券市场和创业板市场上市公司的特点进行分析将有助于风险导向审计在事务所的应用,提升事务所应对风险的能力。通过创业板公司IPO审计风险问题的探讨,寻找出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创业板的IPO审计理论。本文在借鉴前人研究经验的基础上,以信息不对称理论和信号传递理论为依托,从审计风险的特点和创业板IPO公司的特点以及创业板IPO审计特点为出发点,分析了深圳创业板IPO审计风险问题以及成因,随后将目光投向近期引发广大投资者关注的万福生科股份有限公司财务造假案例上,对该公司在创业板IPO过程存在的审计风险进行案例分析。最后分别从健全创业板IPO公司的内部控制、加强事务所的风险控制体系、完善政府监管三个方面提出了防范创业板IPO审计风险的措施,这些措施大体包括:建立广泛的信息与沟通机制、提高内部监管的有效性;事务所需要强化内部质量控制体系、提升执业中注册会计师的风险意识、拓宽事务所的发展道路;监管机构则要加大对审计欺诈的处罚力度、完善民事诉讼制度以及强化保护投资者的兼顾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