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就业是民生之本,它不仅关系到个人和家庭的生活幸福,也关系到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浪潮,许多发达国家的劳动力市场出现了技能需求两极分化的现象,即高技能劳动力和低技能劳动力的需求和就业比重不断增加,而中等技能劳动力的需求和就业比重不断减少。近年来,我国的经济迅速发展,国际贸易往来也愈加频繁,我国的劳动力市场也出现了一定的就业极化趋势。本研究围绕着我国劳动力市场的就业极化现象,在进行合理测度的基础上,从成因和影响两方面深入分析其中的经济原理和实际影响作用。本文首先从劳动力市场极化的测度与发展趋势、劳动力市场极化的形成原因、劳动力市场极化带来的经济效应三个方面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了梳理和总结。接着介绍了测度就业极化的三种常用方法及其具体操作流程,并进行分析和比较,选用了与就业极化概念最贴近的“工作任务法”。然后利用全国性人口普查和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中的数据,测度了我国2000-2015年全国和301个细分地区的就业结构。结果显示,虽然这段时间内我国劳动力市场的就业结构整体上呈现升级态势。但2010年以后,就业升级变缓甚至停滞,两极分化的趋势初步显现。而且,信息化程度较高的地区出现了明显的就业极化现象,且两者正相关。在此基础上,本文还利川细分数据,测度了各省级行政区、各市级行政区的就业极化水平,用来深入研究就业极化的成因和影响。在成因分析部分,重点关注信息技术对中等技能劳动的替代作用和对高等技能劳动的互补作用,构建了包含两个部门和三种劳动的理论模型,分析信息技术的进步和大规模应用给劳动力市场的供需均衡带来的影响。模型的结果表明,在初始时间点常规型任务密集度越高的地区,在之后一段时间内就业极化程度也越大,实证检验证明了这一点。在分析就业极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效应时,本文运用省级面板数据进行三步回归,检验了创新活动的中介效应,阐明了就业结构向高端极化可能通过促进创新活动进而促进经济增长。此外,以往研究很少关注就业极化的社会效应,本文在这一方面进行了补充,分别研究了失业问题和生活满意度问题,指出了就业极化给高技能工人带来利益的同时使一些中低技能工人的生活状况变差。特别是对于面临结构性失业的人群,政府制定政策时应给予更多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