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板球运动的技术特点是比较细腻的,多以侧身运动为主,尤其是击球技术要求更高,因为击球员的生命只有一次,而投手淘汰击球员的方式却有11种,这不仅需要击球员要拥有完美的技术、技巧、还要拥有很好的体能和灵活的大脑。击球的主要技术有:前跨击球、前跨防守、后跨击球、后跨防守、切球、拉球、扫球等,其中前跨击球技术是整个击球局的核心,拥有好的前跨击球技术就等于拥有了尖锐的“宝剑”。而拥有好的下肢稳定性是保证击球质量唯一的法宝,力从脚出,因此,想要提高前跨击球质量,对开展技术动作细节的研究是必不可少的,特别是足底压力动力特点的研究更显得尤为重要。板球在中国至今已发展十余年,在技术不断成熟稳定的过程中,不同的击球员出现了不同的击球特征。本研究选择中国女板3名主要击球员的前跨击球动作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足底压力鞋垫测试来准确获得前跨击球过程中的动力学参数,通过三维定点摄像获得前跨击球过程中的运动学参数,运用运动学和动力学的理论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足底压力一时间曲线特征中表明,B在准备阶段重心在左脚上,准备跨步阶段时身体重心回撤到右脚,A和B开始放在双足,随着准备跨步阶段时重心移动到右脚。在击球阶段和跟随阶段B对左脚平衡稳定控制力较好,A和C有轻微晃动迹象。建议在平时训练中加强运动员的下肢力量和平衡稳定性训练。(2)C在准备时是直接后提板,A和B是根据来球以后逐渐后提。从C的踝关节角度变化值发现,C的双脚在准备阶段角度变化值减小,双足成外展现象,这种状态不利于运动员脚步的移动和稳定性的发挥,所以在准备阶段右踝关节最好保持在0°—0.15°之间。(3)跨步阶段A和B的左手腕关节有外翻后提板动作,而C是直接后提,前者利用手腕上的转动可以加快挥板的速度,提升击球的力量,后者可以很好的控制板面,保证板面是正直对着来球。(4)通过髋关节角度变化值发现B和C在击球时属于正面击球,A属于侧面击球,但击球点较晚。前者的优势是可以更清晰的面对来球,劣势是由于板随着身体的转动会有一个平滑,对击打变化球来说很容易擦板或者很容易从板和护腿中间钻进去,导致失去桩门。A采用的侧身击球,对于身前来球用侧身打可以保证球板与护腿之间没有空隙,保证进行有效的击球。(5)在跟随阶段数据中,三名运动员在击球跟随阶段都有持续向前跟进的动作,符合击球规律。数据显示由于C跨步较小,身体前探厉害,所以左髋关节的角度要比A和B的角度小,身体大幅度的前探可以弥补跨步小容易把球打到空中的缺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