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对古代小说戏曲中的赵匡胤形象进行了系统梳理,分析其在不同时代的形象特点,以及其形象流变规律及原因。赵匡胤的生平事迹在史书、杂记中有比较真实地记载。历史上的赵匡胤虽然带有些许缺陷,但其主要为贤君明主形象,而在以后的文学作品中则或多或少的发生着不同的变化。其在宋元明中期的形象亦是圣主明君,此时期作品中多通过美化及粉饰使其形象呈现出圣君化的态势;晚明至清中叶则呈现出世俗化的趋势,大量的生活细节、儿女英雄戏份及神魔成分的加入使得赵匡胤形象具有浓郁的世俗气息;至晚清其形象中出现了浓郁的负面色彩,小说戏曲中出现了不少批判其昏庸无能、胆小懦弱及残忍寡恩的内容。其形象流变的轨迹还是较清晰的。造成赵匡胤形象演变的因素本文从两个方面进行了阐述,即社会思潮变化的影响及创编手法演变的影响。社会思潮的变化主要从君权观转变、女性社会意识的上升及世俗化社会思潮因素进行阐述。元明清以来普通百姓对于皇帝的态度慢慢发生着变化,宋元明中期民间对皇帝是崇敬之情,而到了晚清不但有奴性崇拜,更有反抗精神。女性的社会意识也随着社会的发展,发生着较明显的变化。女性社会意识在宋元明中期时处于被忽略状态,到了晚明清初女性社会意识上升了一些,体现在作品中即其戏份及意识的增加。晚清大量女英雄形象的刻画也反映出女性社会意识的上升。创编手法的变迁包括题材来源从单一到杂糅、情节从简单到复杂交叉及性格从单纯到多维。其中题材来源受每个朝代的社会思潮及创作者的创作思想影响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