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生长因子参与创伤组织修复的调控理论已被引入创伤治疗领域。尽管创伤组织愈合有其自身的生物学过程,但通过生长因子的作用,将加速这一过程。从而使愈合速度及质量明显变化。在治疗方面用生长因子促进组织修复已获得初步成效。血小板活化时会释放各种生长因子,启动并调节组织创伤的修复过程。血小板内的α颗粒蕴含丰富的生长因子,这些生物活性分子能够刺激成纤维细胞、平滑肌细胞和成骨细胞的增殖,并能吸引多种细胞成分参与损伤组织的修复,并可以诱导MSCs及内皮细胞进行有丝分裂、分化及复制,可促进组织愈合,因此开启了利用富血小板血浆(RPR)来加速组织愈合的研究。PRP中有多种高浓度的生长因子,各生长因子的比例与体内正常比例相符,使生长因子之间有最佳的协同作用。这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单一生长因子治疗创面修复不佳的缺点。RPR在组织修复方面无疑有着良好的前景。目的本实验首先测定单采血小板不同保存时间CD62p表达的变化和单采血小板中VEGF、TGF-β1、和PDGF表达水平;观察血小板数量、血小板活化程度与血小板中VEGF、TGF-β1、和PDGF表达水平之间的关系;通过利用血小板活化释放促进创面愈合的生长因子,将保存5d的单采血小板制备成富含生长因子的微粒型血小板制剂;然后将其应用于全层皮肤缺损的小鼠背部皮肤创面,观察该制剂是否具有促进伤口愈合的功能,为血小板类生物制剂有效治疗组织创面愈合提供实验依据,探索血液资源再利用的应用前景。材料与方法采用ELISA法分别检测全血、新鲜单采血小板、保存5d单采血小板中VEGF、TGF-β1、和PDGF的水平;并且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当日单采血小板与保存5d的单采血小板的活化程度;分析三种生长因子表达水平与血小板活化的关系。将过期的单采血小板制成微粒型血小板制剂(干粉);采用ELISA的方法检测常规(液态)血小板与微粒型血小板制剂(复溶成液态)中VEGF、TGF-β1、PDGF的表达水平的变化。将该制剂应用于以昆明小鼠背部全层皮肤缺损的动物模型中;将小鼠按完全随机分组分为生理盐水对照组、血浆组、微粒型血小板制剂组和贝复剂组(每时相点动物6只),每组给药均为50μl(干粉用生理盐水复溶成液态)1次/ d,每日换药1次;观察伤后各组各时相点的创面愈合情况;并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的方法检测各组术后5d、7d、10d、14d创面皮肤组织CD31的表达情况。结果1.单采血小板中血小板平均计数是全血中血小板计数的6.3倍;保存5d的单采血小板中CD62P高于当日单采血小板约13倍。2.新鲜单采血小板中VEGF、TGF-β1、和PDGF含量较血浆中含量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保存5d(活化)的单采血小板中VEGF、TGF-β1、和PDGF含量显著高于新鲜单采的血小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4.单采血小板VEGF、TGF-β1和PDGF水平均与血小板数量及活化率的变化呈明显的正相关;单采血小板VEGF、TGF-β1和PDGF的水平相互之间也呈明显的正相关。5.微粒型血小板制剂(液态)VEGF水平与新鲜液态血小板无显著差别(P>0.05),微粒型血小板制剂TGF-β1、PDGF水平较相应的新鲜液态血小板为高,有显著差别(P<0.05)。6.微粒型血小板制剂组在小鼠创伤后5、7、10d创面面积较血浆组和盐水对照组有明显的减小(两组均为P<0.05); 5、7、10d创面收缩率与血浆组和盐水对照组相比有明显的提高(P<0.05、P<0.01);实验组在创伤后5、7、10d创面组织CD31的积分光密度与血浆组和盐水对照组相比有明显升高(P<0.05、P<0.01)。微粒型血小板制剂缩短了小鼠全层皮肤缺损创面的愈合时间;提高了创面新生上皮的再生能力,促进了小鼠皮肤创面的愈合。结论1.单采血小板中VEGF、TGF-β1和PDGF表达水平与血小板计数及血小板活化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VEGF、TGF-β1和PDGF水平之间也存在明显的相关性;制备的微粒型血小板制剂中TGF-β1和PDGF水平较新鲜单采血小板中显著升高。2.动物试验表明,微粒型血小板制剂对促进小鼠皮肤创面愈合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与临床中已广泛使用的贝复剂效果无明显差别,有望广泛应用于临床创面损伤的治疗。3.微粒型血小板制剂易于保存,且携带方便,为血液资源再利用提供了广泛的应用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