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民国四川地区妇幼慈善组织时空研究(1736-1937)

来源 :西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12056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济贫扶困”的人道主义理念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慈善组织是践行人道主义理念的重要载体,在传统时期的社会慈善体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也是当今社会史研究的热点问题。然而慈善活动作为人类活动之一,总是以一定区域的地理环境作为基础。因此,本文运用历史地理学、社会学的相关理论和方法,对清代民国时期四川省内妇幼救济类慈善组织进行研究。通过分析其时空分布、运营状态及其影响因素,考察妇幼救济类慈善组织与区域地理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以期为现代慈善资源的合理配置提供历史借鉴。本文按照节妇救济类慈善组织和育幼类慈善组织两大类,分别论述其在清代民国时期四川的分布与变迁,主要研究内容为以下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这部分主要阐述论文的选题依据,包括选题缘起、相关概念的界定、研究现状、研究的学术意义与现实意义、研究的创新点等方面的内容。第二部分则探讨了清代民国时期四川省内节妇救济类慈善组织的时空分布和运营实态。时间上对清代和民国进行分期研究。在清代民国四川的节妇救济类慈善组织中,清节类善会善堂虽然设置总量不大且其最终目的是维护封建礼教,但客观上确实是发挥了救济不幸妇女的作用,并参与了传统慈善组织的近代转型。空间分布上形成了以重庆为核心的川中地区和以成都为中心的川西两大发达地区。整个四川地区仍以重庆为核心。第三部分主要探讨了清代民国时期四川省育幼类慈善组织的时空分布和运营实态。时间上对清代和民国进行分期研究,育幼类慈善组织在光绪年间达到发展的高峰,清末民初实现近代转型并逐步发展完善。空间来看,以重庆为首的川中地区仍是四川省育幼类慈善组织发展最为发达的地区。第四部分主要探讨了妇幼救济类慈善组织的空间运作。不同级别慈善组织的辐射范围、慈善组织之间的合作以及与国家之间的关系均存在差别。地域环境为慈善组织提供了不同的地理空间和社会环境基础,而慈善组织在救助孤贫和稳定社会的同时,其教化作用也推动着区域内人文精神的构建。第五部分探讨妇幼慈善组织的近代转型以及两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传统妇幼救济类慈善组织向近代的转型是国内、国外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节妇救济类慈善组织与育幼类慈善组织之间存在着众多联系与区别,如节妇救济类与育幼类慈善组织经常同处一处,且其经费时常出现交叉使用等等,区别则主要体现在其分布密度与规模、救济条件等方面。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