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迟子建来说,悲凉是她挥之不去的生命本色,而温情则是她怀抱世界的信仰所在,二者共同构成了其小说创作的基本形态。而文学界在对迟子建作品进行研究时,更多地关注其作品中温情主义的一面,对蕴含其中的悲凉成分重视不够甚至于忽略不计。即使有少量的研究提到迟子建作品风格冷峻严肃,也都是对迟子建近几年创作风格转变的描述,没有从整体上研究迟子建悲凉的脉络。在此研究背景下,本文从具体的文本分析入手,结合迟子建的整体创作轨迹,梳理其作品中悲凉的生成渊源、表现形态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归纳悲凉与温情二者之间的关系,以此来达到对以往迟子建温情主义研究成果的丰富与纠偏。论文的内容主要有三个组成部分:第一部分通过挖掘迟子建的生命体验来深入解读她作品中的悲凉情结:残缺的家庭、贪婪自私的人性以及无望的爱情。在迟子建创作审美观念的形成过程中,生命体验尤其是童年的缺失体验对迟子建悲凉情结的形成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走入迟子建的生活,品味迟子建生活的喜怒哀乐,对于解读上述三种悲凉情结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第二部分阐述迟子建温情主义的救赎。在迟子建的笔下,温情实质上是和谐之美;在创作中,她所追求的温情也不外乎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以及人自身的和谐统一。总之,温情之于迟子建是一篇轻盈空灵、朴实无华的桃花源记,她徜徉其中,营造出和谐共生、自在平淡的生活氛围。第三部分探讨迟子建小说创作中悲凉与温情并存的三种基本形态。分为三个方面:一是悲凉为经,温情为纬;二是温情如水,悲凉如山;三是温凉同体,回归自然。悲凉与温情在迟子建作品中并不总是对等且一成不变的,在有些作品中迟子建试图以亲情、善良等温情主义的化身串起悲凉的经,并在反复、厚重地穿插中覆盖住悲凉的身影,在悄无声息间消解悲凉带来的无望与决绝;然而悲凉于迟子建是如高山般难以逾越的生命底色,它直接渗入到迟子建的骨血间、横亘在如水的温情前,以一种不可阻拦的气魄直指现实、个体心灵中令人战栗不安的角落;当然悲凉与温情有时也在迟子建的作品中相对平和的存在着。悲凉与温情的三种基本形态有机统一在迟子建的小说创作过程中,并此起彼伏地波动着、流转着。对迟子建来说,悲凉是她与生俱来、难以磨灭的生命底色。评论家们要想完整的认识迟子建就必须正视她的悲凉,深谙她的沧桑;并在此基础上手持温情之灯,寻觅和谐之路;明白了这一点方能从本质上认识迟子建,认识她的创作个性和文学史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