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翻译的过程是不断认知源语语境的过程,因而理解语境是翻译的前提。译者在对语境的理解过程中,首先要对原作品进行语言层面的分析,然后根据原作品中的各种语境不断地对原作品中的词汇、句法、语法及语篇等进行重构,使其符合目标语读者的认知习惯。从这种意义上而言,重构语境是翻译的必然结果。因此,翻译的过程就是对语境不断重构的过程。 在语境理论的视域下,语境一般分为语言语境和非语言语境。对儿童文学作品而言,儿童对其理解更多依赖于非语言语境的描述,因此对非语言语境进行重构在儿童文学翻译中显得尤为重要。而目前国内外学者对非语言语境的研究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从宏观上对非语言语境在翻译中的作用及问题进行研究,二是从微观上分析具体文学作品中非语言语境的翻译方法及效果。遗憾的是关于非语言语境与儿童文学翻译的研究还存在太多空白,还有极大的研究空间。 而认知语言学的理论观点为重构提供了可能性指导,因为认知语言学试图根据对语言结构的分析,来推测人类思维中概念内容的特点,而人类的思维、认知和理解都是基于现实世界的,而我们都享有基本相同的现实世界,因而对于讲不同语言的人来说,对基本相同的现实世界的理解和认知也能够达到大致相通的思维。所以它能帮助人们理解和认知语言,继而能对翻译中非语言语境的重构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 因此,本文拟以莱考夫(Lakoff)和约翰逊(Johnson)的认知语言学中的语境理论为基础,把非语言语境的研究成果借鉴到儿童文学的翻译研究中,运用描述性研究和定性研究的方法对查尔斯·金斯利的经典童话故事《水孩子》两个不同年代中译本中译者对非语言语境的重构处理进行对比研究,重点分析三种非语言语境的重构,即情景语境,文化语境以及心理语境的重构。本论文将通过分析不同译者对同一文本不同的处理方法及其对非语言语境的重构效果,试图探讨在儿童文学翻译中如何对非语言语境进行重构,以使处于不同客观世界和认知世界的原文作者、译者和儿童读者能进行有效交流和对话,以实现通过在译文中重建非语言语境达到提高儿童文学作品翻译质量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