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文学翻译中非语言语境的重构——以《水孩子》译本为例

来源 :三峡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guaigu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翻译的过程是不断认知源语语境的过程,因而理解语境是翻译的前提。译者在对语境的理解过程中,首先要对原作品进行语言层面的分析,然后根据原作品中的各种语境不断地对原作品中的词汇、句法、语法及语篇等进行重构,使其符合目标语读者的认知习惯。从这种意义上而言,重构语境是翻译的必然结果。因此,翻译的过程就是对语境不断重构的过程。  在语境理论的视域下,语境一般分为语言语境和非语言语境。对儿童文学作品而言,儿童对其理解更多依赖于非语言语境的描述,因此对非语言语境进行重构在儿童文学翻译中显得尤为重要。而目前国内外学者对非语言语境的研究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从宏观上对非语言语境在翻译中的作用及问题进行研究,二是从微观上分析具体文学作品中非语言语境的翻译方法及效果。遗憾的是关于非语言语境与儿童文学翻译的研究还存在太多空白,还有极大的研究空间。  而认知语言学的理论观点为重构提供了可能性指导,因为认知语言学试图根据对语言结构的分析,来推测人类思维中概念内容的特点,而人类的思维、认知和理解都是基于现实世界的,而我们都享有基本相同的现实世界,因而对于讲不同语言的人来说,对基本相同的现实世界的理解和认知也能够达到大致相通的思维。所以它能帮助人们理解和认知语言,继而能对翻译中非语言语境的重构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  因此,本文拟以莱考夫(Lakoff)和约翰逊(Johnson)的认知语言学中的语境理论为基础,把非语言语境的研究成果借鉴到儿童文学的翻译研究中,运用描述性研究和定性研究的方法对查尔斯·金斯利的经典童话故事《水孩子》两个不同年代中译本中译者对非语言语境的重构处理进行对比研究,重点分析三种非语言语境的重构,即情景语境,文化语境以及心理语境的重构。本论文将通过分析不同译者对同一文本不同的处理方法及其对非语言语境的重构效果,试图探讨在儿童文学翻译中如何对非语言语境进行重构,以使处于不同客观世界和认知世界的原文作者、译者和儿童读者能进行有效交流和对话,以实现通过在译文中重建非语言语境达到提高儿童文学作品翻译质量的目的。
其他文献
遭遇《洛丽塔》是在作者读研究生一年级的时候.受当时评论界的影响,在作者翻开这本小说之前,作者以为它是一部色情和不道德的小说,然而读完之后才发现,这并非是一本所谓的"色
该文共分四章,主线为语言——文化——语言教学——文化教学.第一章从理论上探讨了语言、文化及其关系.第二章主要讨论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以及二者的关系、语言教学的目的、
一、黑色幽默  黑色幽默是20世纪60年代美国兴起的小说流派,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在西方文坛上占有重要地位。这一流派的作家突出描写人物周围世界的荒谬和社会对个人的压迫。他们用放大镜和哈哈镜把这种荒谬和压迫加以放大、扭曲、变形,变得更加荒诞不经、滑稽可笑,更加反常无理、丑恶可憎,其中寄托他们无可奈何的悲观和痛苦心情。因此,有人把黑色幽默称之为“绞刑架下的幽默”或“大难临头时的幽默”。  黑色幽默深受存
著名戏剧家尤金·奥尼尔(1888-1953)是美国现代戏剧的奠基人和缔造者,是二十世纪美国最杰出的剧作家之一。其剧作《安娜·克里斯蒂》是奥尼尔第二部获普利策奖的作品,讲述了世
该文首先将波特的个人经历划分为自我发展的四个阶段并在每一阶段中都通过借用美国社会心理学家E·托里·希金斯(E.Tory Higgins)对自我模式中自我的分类及定义:现实自我(act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中国与外部世界的接触日益频繁.中国需要更多的了解世界,世界也需要更好的了解中国,大量的信息必须通过新闻媒体进行传递.其中最重要的一条途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