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提高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文化在语言教学和学习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得到广泛认可。根据文化图式理论,人的知识是以图式的形式储存在长期的记忆中,在接受和理解外界信息时,相应的图式就会被激活,且在必要时还会进一步调整和完善。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交际双方正是以共有的和不断更新的文化图式为依据,达到理解交流的目的。鉴于教材作为学生获得文化知识的主要途径,其文化内容选择以及呈现方式必然与学习者的文化图式建构密切相关,进而,对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也会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本文首先对文化意识的等级进行了详细的解读,然后基于文化的动态性和系统性特征,采用文化图式理论对教材中呈现的文化内容进行分析评价。更具体地说,本研究选择一整套《牛津英语》(译林版)作为研究对象,2012年出版的《牛津小学英语》供小学三年级至六年级学习者使用,共八册;《牛津初中英语》有7A至9B共六册;2003年出版的《牛津高中英语》包括高中阶段必修板块一至五册。基于Bates& Plog的文化定义以及张洪岩和张革承的文化分类以及文化图式与跨文化交际能力理论,笔者对本套教材中各种文化元素的选择和呈现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最后又针对文化内容对该教材的优点和缺点进行了评价,力求为教师更好的进行文化教学提出可实行的建议,同时也希望给教材编撰者在今后处理文化内容方面给予一定的启示。鉴于此,本文尝试回答以下几个问题: (1)《牛津英语》教材中的文化内容有哪些、如何呈现? (2)教材中的文化内容和呈现是否符合学习者文化图式的特点? (3)教材中的文化内容如何选择和呈现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研究结果显示,1)《牛津英语》中的文化内容全面覆盖了所有的文化分类,即文化产品,文化行为,文化传统,文化价值观和文化信仰,但各个分类所占的比例有显著差异。有关文化产品和文化行为的内容在三个英语学习阶段中的比重最大:第一阶段,文化产品和文化行为分别占40.8%和37.8%;第二阶段,分别为41.7%和30.4%;第三阶段,分别为28.4%和29.5%。然而,仅有2篇文章涉及到有关文化信仰的内容,这就意味着学生们对文化的理解仅仅停留在表面,还未触及到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2)就文化内容的民族性而言,目的语文化和其他文化占大多数,而有关世界文化和文化对比的内容却极为有限。 这些问题的出现都会在很大程度上不利于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培养。一方面,文化产品作为较容易认知的文化因素,可以激发语言初学者的学习兴趣,有着不可忽视的积极作用。然而,随着学生认知水平的提高,掌握有关价值观和信仰更深层次的文化内容,能够帮助学习者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解读更多纷繁复杂的信息,进而做出正确的回应。另一方面,鉴于英语在全球范围内的地位,过于偏重目的语文化,忽视世界文化和文化对比知识,会使学习者局限于英语国家文化,并不适合当下多元化的世界。因此,英语教材中的文化内容不仅要展现目的语文化,也应兼顾本土文化、世界文化和对比文化,这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文化差异意识和提高文化包容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