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群集聚与扩散效应的区域差异研究——以长三角、武汉及川渝城市群为例

来源 :东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va3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将我国城市化推入加速阶段。城市群作为区域城市化的载体,逐渐走向集团化、规模化和一体化,成为区域参与国际和区域竞争的基本单位。同时,城市群的协调发展成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战略手段。国家对中西部城市群发展的高度支持,激发了中西部城市发展活力,国内外资源配置和流动将发生重大变化。本文将城市群协调发展与区域协调发展统一起来,通过对不同地区城市群集聚和扩散效应的实证研究,揭示城市群发展的差异。在实证结果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促进城市群协调发展的对策。   首先,文章对研究对象进行了界定,并对相关研究进行回顾,在此基础上,探讨了集聚与扩散效应测算方法的研究及应用,为下文模型的建立及统计方法的选择做了铺垫。   其次,对城市群集聚效应和扩散效应进行了定性分析,分别阐述了集聚和扩散的理论、动力及表现形式,为实证研究和结果分析提供了理论基础。同时,对城市群协调发展与区域协调发展的内在统一性进行分析,将单纯的区域间差异比较研究升华至区域协调的研究范畴中,体现了本文研究视角的新颖之处。   再次,将具有代表性的三个城市群,从地理、经济、社会及城市体系四个方面进行比较,发现城市群间发展存在较大差异,进一步对城市群的集聚和扩散效应进行测算,结果显示:三大城市群均存在正的集聚效应,且集聚效应的相对变化与区域收入差异的变化一致;长三角城市群扩散效应强于集聚效应,而武汉城市群和川渝城市群的集聚效应强于扩散效应;第三,投资、消费、城市规模、工资水平对城市群经济增长的作用存在区域性差异。   最后,对三个城市群集聚效应和扩散效应差异的原因进行分析,包括企业与资本的分布不均衡、经济市场化水平差异、城市化模式和动力差异、企业家资源与区域文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四个方面。并提出了促进城市群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中西部城市群应当加快二级城市的建设;突出城市群的优势,走差异化经营路线;建立利益协调机制、科学推进产业转移;改善城市发展环境,引导人才自由、有序流动。
其他文献
在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下,我国经济发展速度令世人瞩目,当然应该抓住这一机遇推动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升我国产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关系密切,合理的产业
企业家精神一直被视为经济增长的源泉,在经济运行与发展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企业家阶层的成长与崛起为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同时,由于我
本文主要研究进口贸易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全文分为如下几个部分: 第一章为导论,主要给出选题的意义、研究问题的界定和研究方法。 第二章从理论和实证两个方面对进口贸易
资产重组是我国上市公司频繁使用的危机化解工具。对于面临极高退市风险的“特别处理”公司,通过资产重组解除摘牌警报,更是普遍采用的资本运营手段。本文考察了2005-2008年间,
市场经济最重要的机制之一就是价格机制。价格作为市场供求双方信息的载体,集中体现了供求双方的意愿,并最终促成市场资源实现有效配置。20世纪70、80年代,随着股票市场渐渐成为
巴塞尔协议Ⅲ的实施,利率市场化的稳步推进,商业银行贷款自主定价权越来越大,都对商业银行的贷款风险管理提出高要求,同时,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信贷规模迅猛增长,信用风险日益增大。贷
改革开放三十年多年来,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越来越大,尤其是东、中、西、东北地区差距显著。在利率浮动受管制的现状下,金融信贷是我国货币传导的主要渠道。而长期实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