苜蓿中华根瘤菌(Sinorhizobium meliloti)脂肪酸脱饱和酶基因的功能鉴定

来源 :华南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iwei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脂肪酸脱饱和酶是一类负责催化与不同载体结合的饱和脂肪酸在其碳链上引入不饱和双键的酶,具有控制细胞内不饱和脂肪酸含量的功能。依据其催化底物所结合载体的差异,脂肪酸脱饱和酶可以分为脂酰CoA脱饱和酶、脂酰ACP脱饱和酶以及脂酰-酯脱饱和酶。   自然界的细菌体内,主要存在两条形成不饱和脂肪酸的途径。第一条途径依赖于Ⅱ型脂肪酸生物合成系统。FabA以β-羟基癸酰基ACP为底物,执行脱水和异构化反应来产生顺式-3-癸烯酰ACP,并通过FabB对顺式-3-烯酰中间物进行延伸。第二条途径是以脂酰CoA或膜磷脂为底物进行脱饱和反应。脂肪酸脱饱和酶是第二条途径的关键酶,它以细胞色素b5或者铁氧还蛋白为电子供体,识别脂酰链上的特定位置并进行脱饱和反应。细菌当中,枯草芽孢杆菌以及铜绿假单胞菌的脂肪酸脱饱和酶被研究得较为透彻。   在苜蓿中华根瘤菌中存在两个脂肪酸脱饱和酶蛋白DesA1和DesA2,它们与枯草芽孢杆菌Des蛋白的相似度为44%和22.4%,并且都拥有脂肪酸脱饱和酶家族特有的三个富含组氨酸的基序。在此情况下,本研究围绕苜蓿中华根瘤菌中不饱和脂肪酸的合成代谢,通过体内遗传互补和突变株构建两个方面,研究desA1和desA2两个基因编码的蛋白在不饱和脂肪酸合成中的功能,并初步探索脂肪酸脱饱和酶在根瘤菌共生固氮反应和适应外界环境过程中的作用。   本研究克隆了苜蓿中华根瘤菌的desA1和desA2两个基因,构建出体内互补用的pBAD24系列载体。将pBAD24系列质粒载体转化大肠杆菌fabA温度敏感突变株CY57,进行体内遗传互补和薄层色谱分析,结果显示苜蓿中华根瘤菌desA1基因所编码的蛋白能使CY57产生可检测的不饱和脂肪酸,而desA2基因却无互补功能,初步表明苜蓿中华根瘤菌DesA1具有脂肪酸脱饱和酶活性。   为了进一步研究体内DesA1和DesA2在不饱和脂肪酸合成代谢方面的功能,本研究对苜蓿中华根瘤菌desA1和desA2进行敲除,最终获得了SMa2T(ΔdesA1)、SMb2T(ΔdesA2)和SMab2T(ΔdesA1desA2)三个突变株。磷脂中脂肪酸组分的测定结果显示,野生型与突变株细胞中均含有大量的不饱和脂肪酸,约占脂肪酸总量的75%,而野生型与突变株之间,脂肪酸组分的差别不大。在对突变株生理学研究中发现,desA1的缺失突变削弱了苜蓿中华根瘤菌适应外界环境的能力,使其结瘤能力降低,不利于宿主植物根系的生长,暗示了DesA1在共生固氮作用和细菌适应性中起着一定作用。相比之下,desA2的缺失突变对苜蓿中华根瘤菌的影响不大。
其他文献
随着素质理念深入,绿色理念渗透在社会中,对学校教育的完善与改革深化具有重要的影响.学校将绿色化融入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不仅可以使学生充分掌握化学实验的理论知识与操作
脂质储存和脂代谢异常会导致多种代谢疾病的发生,比如肥胖症、动脉粥样硬化、2型糖尿病以及非酒精性脂肪肝等。然而这些疾病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还尚未研究清楚。因此,在过去十
在新课改背景下,学生的动手能力越来越受到重视.为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刺激学生的探索兴趣,引导学生进行合作、交流.文章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方法进行了深入探究.
饮马河是吉林省的主要河流之一,对吉林省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然而,饮马河流域水体非点源污染问题日益突出。苇子沟是饮马河下游的支流,其面临的农业非点源污染问题,是饮
MEMS 微型流量传感器是微传感器的一个重要的分支,广泛用于微流体、生物学、医学、卫生、食物等各个领域。根据其测量原理,可分为热式流量传感器和非热式流量传感器两大类。热
本论文通过“体内”(invivo)和“体外”(invitro)试验,研究了外源核苷酸混合物(nucleotide mixture,mix-NT)对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幼虾生长性能、全虾体成分、血
黄土高原地区自大规模人工植被恢复措施实施以来,水土流失现状得到了有效改善,但与此同时,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土壤干燥化和植被功能退化,甚至死亡。在植被建设的过程中,如何实现植被
学位
温度影响着植物的生长与发育,繁殖与分布。低温胁迫会影响植物的正常生长,甚至造成伤害。低温胁迫下,植物通过调控自身基因的表达,改变自身的代谢,抵抗逆境的胁迫。近年来,对植物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