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感恩教育的开展,有利于引领青少年正确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和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有利于和谐社会的发展。感恩教育对培养青少年的责任心和爱心,对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都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它能够培养青少年的感恩之心和爱心,使他们成为“感恩的一代”,而不是“冷漠的一代”。当今社会,青少年的冷漠,公民回馈意识的淡薄,使我们不得不反思当今感恩教育的薄弱。感恩教育的缺失,会使得青少年缺乏对社会的责任感,缺乏对父母的孝顺意识以及对自己人生道路的正义感。这些对小到和谐家庭的建立,大到和谐社会的建设都埋下了隐患。本文从四个方面来进行。首先,从伦理学、教育学及心理学的角度出发,对感恩和感恩教育的概念作了具体的理论层面的分析和探索。其次,从感恩思想历史发展的角度,扼要地梳理了从古至今感恩思想的发展与变化。中国传统感恩思想自身的弱点和近现代社会政治的变革与经济的转型,导致了中国的传统感恩思想的消解,而适应新时代发展要求的感恩思想体系又尚未建立,当今中国社会感恩思想的断层,导致了国民尤其是青少年感恩意识的缺失。第三部分,对当代中国青少年感恩意识缺失的现状作了分析,并着重分析了感恩意识缺失所产生的主要原因,包括家庭教育的失当,学校感恩教育的薄弱和社会教育作用的失范。第四部分,主要探讨的是对青少年进行感恩教育的内容和途径,所要解决的是青少年感恩教育的实践层面的问题。对青少年进行感恩教育,应该以家庭为起点,学校为关键,社会为实践阵地,建立“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形成对青少年进行感恩教育的合力。本文借鉴了大量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同时也力图在前人的基础上有所突破。笔者在理论上,从伦理学的视角出发,力图厘清感恩与感恩教育的基本概念,找到感恩教育的理论依据;同时,也试图站在感恩思想发展的角度,梳理感恩思想从古至今的主要发展脉络,试图为研究当代中国青少年的感恩教育找到可以借鉴的经验;最后,在论述当代中国青少年感恩意识缺失现象基础上,分析了当代青少年感恩意识缺失的原因,并试图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本文的最终目的是通过对青少年感恩教育的研究,加强青少年的感恩意识,促进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与人格健全,促进人类对真善美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