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主导TPP对中国对美出口的影响

来源 :山东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ndsomenij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随着WTO呈现了类似联合国的发展势头,世界贸易组织所采取的多边贸易体制框架下谈判力量多极化的趋向日益明显。TPP,又称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rans-Pacific Partnership)由此应运而生。在2009年美国宣布加入并主导谈判后,迅速开始以开放包容的姿态进行扩容,于2013年成员国增加至现在的12个,据2014年统计数据显示这些成员国国内生产总值之和占全球GDP的近40%,各成员国的贸易总额将占全球贸易总额的三分之一。有别于之前签订的诸多FTA,TPP是一个高水准、宽领域、高度自由化的贸易协定,其中的内容不再局限于货物贸易,还涵盖服务贸易、劳工、投资、环境等诸多领域。因而TPP的发展进程将对全球经济秩序和政治格局产生重大影响,势必将转变亚太地区乃至全球范围内的贸易合作手段。与此同时,中国虽然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和亚太地区的重要大国,但TPP谈判已于2015年11月正式结束,中国未能作为首批成员国加入其中。当前,美国成为中国的第二大贸易伙伴国,与中国的贸易总额仅次于欧盟,美国市场对于中国来说是不可或缺的1。随着2015年10月谈判的达成,美国与其他11个成员国之间的贸易往来以及投资势必会增加,由此会削弱中国产品在美国市场的优势,两国之间的贸易会受到较大影响。社会各界都在关注TPP谈判的进程及对中国的政治影响和经济影响,从而针对中国的出口企业现状提出相应对策,尽力做到趋利避害,化危机为转机。本文以中美之间贸易出口规模为基础,从中美出口商品结构的角度,阐述美国加入并主导TPP对中国贸易的影响。本文采用了理论分析、实证分析、对比分析的研究方法,第一部分简要介绍了研究此论题的背景与意义、相关文献综述、研究的思路与内容、本文的创新与不足之处;第二部分是相关理论基础,主要是区域经济一体化下有关关税同盟的相关理论;第三部分通过对TPP内容和发展的总结,讨论了美国主导TPP的诸多背景因素,分析了美国主导TPP,对中国可能造成的政治影响;第四部分通过对2000年到2014年间中美贸易数据进行分析,阐述了中国出口美国市场的商品类型的变化、贸易地位的变化以及产业内贸易的不断深化;第五、六部分引入引力模型和贸易相似度指数,对美国主导TPP对中国对美商品出口规模和出口商品结构的影响,采用以引力模型为代表的局部均衡分析,是本文的重点;第七部分得出了全文的主要结论,针对美国主导TPP对中国的影响提出了相关建议。当前国内外对TPP的研究主要集中在TPP的发展背景、历程、影响等角度,但是针对在某一市场上中国与成员国之间的具体的贸易竞争关系的变化分析较少,本文利用实证分析,具体讨论美国主导TPP后中国与众成员国之间贸易效应。不足之处在于进行实证分析的主要是TPP的贸易效应,缺乏当下诸多论文采用的多边区域一体化形成的分析。
其他文献
随着全球经济不稳定性的加剧、贸易竞争进入白热化阶段,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带来许多不定因素,加之我国经过30多年高消耗式的发展已经透支了继续高速发展的潜能。在此背景下,我
<正>华东理工大学近日发布的一项最新研究发现,阿胶具有显著的抑制酪氨酸酶活性以及抑制黑色素合成的作用,从而达到美白功效。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与目前公认美白成分熊果苷
随着市场竞争的激烈化以及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仅凭企业自身的生产资源,已经难以把握快速变换的市场机遇,越来越多的企业只专注于自身核心竞争力产品生产。于是出现了具有不
近年来,我国电子商务产业取得了快速的发展,网络购物已成为许多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网络购物的兴起不仅改变了人们的消费习惯和生活方式,也打破了中国原有的传统产业
通过网络中路由器可靠性技术应用案例配置的分析,简单地介绍了网络中路由器可靠性技术的应用。
生命周期评价(LCA)作为一种重要的环境管理工具,不仅对产品全生命周期所涉及的环境问题进行评价,更重要的价值在于运用生命周期思想为可持续发展决策提供依据,促使产品、行业
在经济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的大趋势下,教育服务贸易作为一个新兴的领域,同时也是一个国家新的经济增长引擎。教育服务贸易是18个服务产业之一,在服务贸易中所占比重也越来越
企业IT投入和绩效的关系一直是学术界关注和研究的重点,但是从现有的研究来看,IT投入与企业绩效关系的研究一直没有一个统一的结论。近年,电商平台的兴起给门店式传统零售业
互联网的普及使线上购物成为一种越来越方便流行的消费形式。然而由于网购的虚拟性,消费者无法看到产品实物,无法了解所购产品是否真正满足自己的需求,只能通过阅读已购消费
过去的几十年中,我们见证了零售商在市场中力量和地位的巨大提升,一个显著的表现是零售商可以选择使用自身的商店名字或设立新的品牌标签冠名那些外购产品,这促成了自有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