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次研究通过分析原发乳腺癌合并甲状腺癌患者的临床特点、危险因素以及相关预后,为两种癌的防治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方法]:收集云南省肿瘤医院于2006年1月至2016年12月期间收治的乳腺癌合并甲状腺癌病例106例,其中乳腺癌之后患甲状腺癌(B1T) 37例,甲状腺癌之后患乳腺癌(T1B) 48例,同时期患乳腺癌和甲状腺癌(BT) 21例,并按照与.B1T及T1B组1: 4的比例随机收集同期收治的乳腺癌无合并甲状腺癌(oB)148例,只有甲状腺癌者(oT) 192例。分析各组间患者的临床特点、危险因素以及相关预后,并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一般特征:在B1T组患者平均年龄:47.69±9.54岁,以“40-50岁”年龄组占比例最大,占总数的43. 2%,oB组患者平均年龄:46. 83 ±9. 52,同样以“40-50岁”年龄组占比例最大,占总数的38. 5%,所收集的oT组患者中,平均年龄:45. 74±9. 32岁,其中以“30-40岁”年龄组占比例最大,占总数的31. 3%。所收集的48例T1B组患者中,平均年龄:46. 33±9. 66岁,其中以“50-60岁”年龄组占比例最大,占总数的33. 3%。第二原发癌的平均间隔时间B1T组比T1B 组短(3. 56 年±3. 23vs5. 72 年±3. 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2)病理特征:T1B组及oT组两组甲状腺癌病理类型均是乳头状癌(PTC)比例最多,T1B组为:85.4%,oT组为:88%,其次为滤泡状癌(T1B组为:4.2%,oT组为:6.3%)。BT组及oB组两组患者乳腺癌的病理类型均以浸润性导管癌为主(BT组:81. 1%,oB组:84.5%),其次为导管内癌(BT组:10.8%,和oB组;12.1%),分子分型以 LuminalB 为主(BT 组:51.4%,和 oB 组;52%)。B1T 组ER和PR的表达明显高于oB组(ER+ 75. 7%比64. 9%,PR+ 73. 0%比61. 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B1T组Ki-67的平均值和oB组相比更高(30比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甲状腺功能:在 B1T 组、T1B 组和 BT 组 FT3,FT4,TSH, TGAb,TPOAb 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1B组和oT组相比,FT3、FT4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但TGAb和TPOAb比较,T11B组比oT组更高(TGAb:5.28比2.63,TPOAb:7.77比3.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预后:B1T组与BT组相比,生存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 953,p=0. 329),但B1T组与oB组进行比较,B1T组患者生存时间减少,生存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888,p=0. 027)。三组患者在确诊后60、80、100个月生存曲线明显下降。(5)其他:BT组(37例)和oB组(148例)相比,确诊乳腺癌时的年龄、是否绝经、家族史、病理类型、组织学分级、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分子分型、乳腺癌术后是否行放疗,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T1B组48名患者和oT组192名患者临床特点比较发病平均年龄、家族史、病理类型、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情况、远处转移、多病灶的比例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1、第一原发癌发病年龄在乳腺癌合并甲状腺癌中以“40-50岁”比例最多,在该年龄阶段最初诊断为乳腺癌的患者在之后3-4年相比其他年龄段需加强甲状腺的检查,甲状腺癌合并乳腺癌中以“50-60岁”患者比例最多,同样,在此年龄段患甲状腺癌在之后4-5年需密切关注乳腺疾病的发生。2、乳腺癌患者中ER、PR阳性可能提示患甲状腺癌的风险更高,Ki-67高表达可能增加乳腺癌患者患甲状腺癌的风险。3、甲状腺癌患者TGAb及TPOAb的增加,可能增加患乳腺癌的风险。4、乳腺癌患者患甲状腺癌增加了乳腺癌的死亡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