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随着高校扩招政策的连续实施,我国高等教育已经步入了“大众化教育”时代。大众化高等教育对人才质量观、人才培养目标及人才培养模式均提出了新的要求,创新型人才培养、大学生自主创业能力、实践动手能力都成为新形势下衡量人才质量的新标准。本文通过对大连海事大学交通运输专业及国际航运管理专业在管理模式、课程设置、质量保障体系及毕业生就业等方面进行分析,结合对往届毕业生和教师的问卷调查,提出了高校交通运输类专业提高大学生培养质量的途径与方法。
第一章介绍了本文研究背景、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研究意义与研究方法。
第二章以大连海事大学交通运输专业和国际航运管理专业为例,对该校大学生培养体系及就业现状进行分析,并得出以下结论:首先,该校交通运输类大学生培养具有鲜明的航运特色,专业建设比较成熟,大学生培养质量整体较好,毕业生就业质量高。其次,该校交通运输类人才培养模式沿袭传统模式,必修课学分过重,导致课程体系弹性不足:实践学分所占比例少并且进程安排不合理;人文素养教育政治化,缺乏人文精神教育;创业教育、就业教育不足。
第三章通过问卷调查和师生访谈,深入分析大连海事大学交通运输类大学生培养存在的供需矛盾:大学生实践动手能力与社会需求相脱节;专业知识面窄,应用程度不高;大学生心理素质等非智力因素亟待加强;就业指导工作不能满足大学生就业、求职需求。
第四章提出了提高交通运输类大学生培养质量的途径,包括:建立校企联合办学制度,将高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相结合;科学文化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并重,注重人文精神熏陶;健全高校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全面做好“督教”与“督学”工作;开展多层次的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全面提高大学生就业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