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随、反思与超越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riedaC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中国文学史上,李凖是为数不多的几个在不同时期都有代表性作品问世的作家之一。从1953年的成名作短篇小说《不能走那条路》到《李双双小传》,再到他新时期的长篇小说《黄河东流去》都为他赢得了最广泛的声誉,对于一个一直活跃于文坛四十余年的作家,李凖的小说创作曾出现两度高峰,这些问题不能不引起人们探究的兴趣。本文将对他的小说创作进行分析,在勾勒出其小说创作演进史的同时,分析他在不同时期小说创作的特色,并通过作者的文化心理与艺术实践的互动关系把握作者的精神走向及其艺术风貌。全文共分为三章,第一章主要分析李凖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小说创作.李凖的文学创作开始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在当时文学服务于政治的文学环境下,李凖一直追随着主流意识形态,及时敏锐地反映了国家所出台的政策在农村的贯彻执行,这也让他的小说呈现出一种图解政策的痕迹。但是,作为一个现实主义作家,他的作品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之所以引起了文艺界的重视,还在于作者的一种巧妙回旋。李凖坚持“从生活出发,从生活中提炼”的创作原则,努力描写当时农业化合作运动中农民的“真实”生活状态,着力于塑造“真实”的农民形象,从他当时的小说中我们可以窥探五十年代初到“文革”前整个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发展与变化的过程。然而,尽管李凖着力于描写生活的真实面,在当时文学环境的束缚下,他的小说创作却又偏离了现实主义道路,呈现出一种写真与失真的两难境地。第二章主要分析新时期李凖的小说创作文化大革命结束之后,传统现实主义开始回归,整个文艺界笼罩着一种“伤痕”、“反思”的基调,此时的李凖对于自己以往的创作进行着沉重的审视。他的小说出现了以往没有的特质,抛弃了那种欢快、轻松的基调和对错误路线所唱的赞歌,转而揭示动乱年代荒谬的本质,展示了在那个动乱的年代里人们的生活状态和可悲、可笑的行径。加深了对于人性的挖掘,表现了作者对历史的反思与自己以往创作的反思。第三章主要分析他的长篇小说《黄河东流去》,《黄河东流去》是新时期李凖在不断反思中对自我的突破与超越。小说中在人物的塑造上,作者从类型化开始转向精细化,塑造了一大批性格迥异的农民形象,并将文学回归到“人学”,表现了对个体命运的悲悯与省思。同时,李凖从文化的视角来展示人们生活的环境与生存的状态,站在民族的立场上探索着人性的、民族的、道德的、人类命运的等深刻宏大的文学命题,并对传统的农耕文化和农民所固守的乡村伦理道德进行了辩证的思考,使作品呈现出一种浓重的厚度与深沉。如果说,李凖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因为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追随使他的作品获得“成功”,经过“文革”后的反思,在新时期文化环境宽松的情况下,《黄河东流去》则是对他自己以往创作的一个超越,并在不断追随、反思的过程中,李凖建立起了越来越强的主体意识,不断拓展着小说的审美空间和表现形式。
其他文献
在鸡蛋加工过程中,实现鸡蛋的自动分拣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不仅有经济原因,还有健康因素。养殖场中产出的鸡蛋必须先经过清洗,根据质量和大小分类,然后通过包装之后才进入
进入21世纪以来,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迅速发展,对会计系统产生了很大的冲击,提出了许多新问题。原手工会计的核算范围、理论体系和组织机构等已无法适应经济全球化的需要,必须
个性化服装CAD是服装CAD发展的新方向。本课题在分析个性化二维服装CAD和三维服装CAD技术国内外最新动向和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提出个性化服装CAD理想系统的模型应该是融合二维
乙酰化淀粉又叫淀粉醋酸酯,是淀粉大分子中的羟基在一定条件下直接与醋酸反应或间接与醋酸衍生物反应得到的一种淀粉衍生物。乙酰化淀粉在食品、纺织、造纸工业上得到了广泛的
本文以从东海县职业教育中心水晶雕刻专业办学实例说明"产教结合"具有必要性,也有可行性。认为促进中等职业教育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是中等职业教育实行"产
“十一五规划”提出的区域合作与发展的战略思路,得到了陕西省各地区政府的积极响应。陕西区域合作的发展战略决策是顺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大趋势的一项举措,反映了各地区合作
研究背景和目的:肝纤维化是肝损伤后的修复反应,主要特征为肝星状细胞(hepatic stellate cells,HSCs)活化及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ECM)过度沉积。早期肝纤维化是可
在介绍数字资源所采用的标准基础上,分析了我国数字资源标准建设存在的一些不足,并提出了建议。
在二十年代末这个特殊的时期,由于政局的变化,北平从政治、文化的中心走向边缘。在北平这个在政治、文化上已经荒漠化的城市,以周作人为首的苦雨斋文人坚守着自己的纯文学立
<正>星期四,我们学习了杏林子的《生命生命》一文,读到"有一次,我用医生的听诊器,静听自己的心跳。那一声声沉稳而有规律的跳动,给我极大的震撼"这两句时,老师说:"抬起你们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