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丛报》刊载的中国典籍英译描写研究

来源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SMJ_AY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下典籍英译研究呈现出如火如荼之势,文史哲类等知名译作成为研究的着眼点,而对于散见在学者个人评论、报刊杂志等典籍译文的考察则尚显不足。《中国丛报》(下文简称《丛报》)是19世纪新教传教士在中国创办的第一份英文期刊,除刊发时事报道、专题研究外,还刊载了大量典籍英译。这些典籍体裁丰富,不再局限于早期西方学者热衷的儒家经典。因此,将《丛报》刊载的典籍英译纳入考察范围,有助于改善典籍英译研究不平衡的现状,还可为以期刊为载体的典籍英译研究提供参照。
  近几年,针对《丛报》刊载的典籍英译研究逐渐走入学术视野,相关论文、专著或站在宏观视角,归纳统计刊载的典籍英译;或聚焦于微观层面,描述译者误读现象。遗憾的是,前者仅止步于篇目罗列,后者则由于考察篇目有限而难以见微知著。由于《丛报》是特定文化背景下的产物,尽管译者的翻译策略千差万别,但在底本选择、翻译动机、文化立场等方面则呈现出某种倾向。然而,传统的规定性翻译理论较为孤立地看待翻译现象,很难对这类翻译活动予以解释说明;相反,将焦点置于特定时代、历史语境、意识形态的翻译描写研究则可以对相关翻译现象进行描述并提供切实可行的解释。
  论文以《丛报》刊载的全部典籍英译为研究对象,运用翻译描写的观念,集定量统计与定性分析于一体,对相关典籍英译活动做出深入的、历史的、文化的描写研究。首先,通过文献浏览与网络数据检索整理出20卷中刊载的典籍英译及其原文,并结合原著类别、译文出版年、译者、译者国别等参数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其次,在对具体译文进行描述时,广泛检索相关学者的论文、专著、回忆录等重要一手资料,以译文信息、译者背景、引用评论以及社会历史语境等为线索,考察翻译特征、译者文化立场、翻译目的及影响等。
  研究发现如下:(1)《丛报》刊载了80部典籍英译,译文数目达113篇。译者不再局限于早期耶稣会士热衷的儒家经典或士大夫推崇的正统专著,所译典籍涉及文学、历史、地理等15个类别;(2)就典籍英译数量而言,文学典籍比重最高,各年出版数量与社会格局密切相关,并以美国新教传教士贡献最为斐然;(3)译者或改写或直译中国典籍,对富含实用信息以及反映社会现实的著作尤为青睐。其中,传教士翻译典籍的根本动机是传播福音,但在特定的社会语境下通常衍生出多重目的;(4)部分典籍译文在发表后或编入语言学习教材、或收录于相关学者个人研究,但某些具备实用价值的典籍信息则为列强利益扩张提供便利,这对当下典籍翻译选材与策略抉择起到警示作用。
其他文献
一直以来,城市是作家毕飞宇书写的一个重要领域,他尤其关注现代化进程中消费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冲撞、个体的人在追求个性时的传统失范及价值坍塌的精神虚无状态。作家毕飞宇对城市的切身体验促使其自我写作空间不断开拓,他对城市文明细部的感知觉察、对生活偶然性与普遍性的思考挖掘总是直击读者的心扉,对城市底色的深入探讨使其笔下的城市书写独具特色。  本论文以毕飞宇的城市题材小说为研究对象,旨在对其城市题材小说的文化
学位
中国的城市化孕育了一批“打工妹”,她们的故事被作家写入文艺作品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打工妹’叙事”。本文抓取新世纪“‘打工妹’叙事”中农家女城乡流动中的共性问题,从其进城动因、性的问题、婚姻恋爱、同性交往、身份焦虑、陷落原因等方面讨论她们遇到的各种困境。当然,困境不单指“打工妹”所遇困境之具体体现,更包含了困境的来源及改变困境的表现。其中,女性由于各种原因进入都市,可当她们进入城市之后:一方面面
文学作品的翻译是文化传播的一种重要方式。由中国著名作家阎连科所著的寓言“史志”《炸裂志》是中国当代小说在海外译介与传播的成功范例。通过对这一案例的研究,可以为中国当代文学走出去提供经验和借鉴。  本文从传播学视角出发,以拉斯韦尔的“5W”传播模式来探究小说英译本的传播主体、传播内容、传播途径、传播受众和传播效果。研究表明,阎连科在国外拥有无数忠实粉丝,为英译本的出版积累了良好的口碑和受众基础;译者
学位
批评语言学旨在揭示隐藏在语篇背后的权力关系和意识形态。政治新闻语篇因其话语表达往往体现权力集团的立场、观点,成为批评话语分析的主要研究对象。转述话语是新闻语篇的重要组成部分。2018年3月的中国修宪意义重大,从批评话语分析角度研究修宪报道的学术论文极为有限,基于此,本论文从批评话语分析角度研究修宪报道中的转述话语。本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从理论上可以丰富系统功能语言学、新闻学和传播学的跨学科研究及中英
学位
概念整合理论是由Fauconnier(1997)在其著作《思维与语言的映射》中正式提出的。大多数学者关注运用该理论进行文体分析,但很少有人分析政治新闻,尤其是中美贸易战新闻。  本文以福康纳尔和特纳的概念整合理论为理论依据,对中美贸易战新闻话语进行了分析,涉及到政治新闻话语中主要使用的概念整合理论类型,以及隐含在政治新闻话语中的中国媒体的意义建构,从而为读者理解政治新闻话语提供参考。设计三个研究问
贝弗利·斯沃林是美国极具人气的历史小说作家。她的历史小说处女作《梦想之城》一经出版,就受到广泛关注,《洛杉矶时报》称这本书“近乎完美,堪称美国版《百年孤独》”。这部小说主要讲述了来自英国的特纳兄妹来到美洲新大陆开拓新生活和谋求疡医发展的故事。  外科医生在中世纪时期被称为疡医。因为其治疗手法野蛮、粗暴,给病人带来痛苦和死亡,所以其身份一直处于边缘的、被压迫的地位。小说中的对立形象为内科医生,接受正
学位
为了补充之前解释概念结构形成和句法构造基础模型的不足之处,王寅(2004)提出了事件域认知模型理论。近年来,以事件域认知模型理论为基础,许多专家学者对翻译的过程进行了较多的研究和分析。但是以事件域认知模型理论为基础,对外宣翻译策略进行研究分析的文章屈指可数。通过事件域认知模型理论,本研究以中共十九大报告为案例分析,对外宣翻译策略进行归纳总结。  通过文本细读法、案例分析法和文献分析法,从事件域认知
学位
《穆斯林的葬礼》是中国回族作家霍达的代表作,于1991年获得第三届茅盾文学奖,是我国当代少数民族文学中第一部成功地表现了回族人民的传统文化和现实生活的长篇小说。其英译文流畅而生动,且受到了穆斯林学者及广大读者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这部小说汉英文本的语言特色和风格都比较独特,其中含有大量穆斯林民俗文化、文化及人物对话,其英译本对此也翻译得较详尽,十分契合本源概念已有的分类。因此,《穆斯林的葬礼》中关
学位
TheRemainsoftheDay是日裔英籍作家石黑一雄的经典代表作之一。该作品于1989年首次出版,并于1993年翻拍为同名电影。因石黑一雄于2017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其经典作品再度被大众所关注。该小说中蕴含了大量的英国本源概念,字里行间承载着文化,其外译可为非英籍读者提供一个了解英国文化和风俗的好机会。  鉴于石黑一雄小说的文学价值,且其作品在中国的相关研究尚少,本研究选取TheRemai
学位
先锋派作家余华写作风格独特,所创著作在国内外广受赞誉。其作品频繁使用前景化手法,以突显作家文风特色。在其长篇小说《许三观卖血记》中,前景化现象也得到充分体现。前景化作为文体学中的核心概念,现被广泛应用于英译作品研究。本文选取美国学者Andrew F.Jones所译的《许三观卖血记》英译本,根据Leech与Short提出的前景化理论,分别从质量前景化和数量前景化两个层面,分析小说英译本中的前景化现象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