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研究通过随机对照试验,观察肩手综合征的常用针灸疗法,即电针、温针灸、火针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的临床疗效差异,探讨不同针灸疗法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的机制原理和存在问题,为中风后肩手综合征针灸治疗的系统化、标准化、规范化提供临床参考依据。方法:本研究所收集的病例来自台湾坜新医院治疗的中风后肩手综合征患者,治疗观察时间为2013年2月至2014年3月,共收集96位患者,按完全随机分为三组:电针组、温针灸组、火针组,每组32例。脑卒中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2006年编著《临床诊疗指南·神经病学分册》中所拟定的有关脑卒中的诊断标准,中风的中医诊断标准是参照采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制订的《中风病诊断和疗效评定标准》(试行),肩手综合征的诊断标准依据中国康复研究中心1996年制订的《脑卒中的康复评定与治疗》中关于肩手综合征的诊断标准。中风后肩手综合征患者按照1:1:1的比例随机分配至电针组、温针灸组、火针组,每组32例。穴位选取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针灸学》(石学敏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在针灸治疗的基础上结合康复锻炼。疗程为28天,每周治疗3次,共治疗4周。疗效观察具体项目包括疼痛目测比(VAS)评定表、肩手综合征肿胀评定、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上肢)、日常生活活动功能量表(ADL),肩手综合征的疗效标准根据《脑卒中的康复评定和治疗》结合肩-手综合征的实际情况制定。结果:治疗前电针组、温针灸组、火针组的性别、年龄、病程、肩手综合征分期、中医辨证证型、肩手综合征疼痛评分、肿胀评分、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ADL日常生活功能总评分经分析均无统计学意义,说明三组间的一般资料具有均衡性。本临床相关研究结果表明:1.肩手综合征疼痛评分显示:治疗两周后电针组、温针灸组中风后肩手综合征患者疼痛得分与治疗前相比,分数虽有下降,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火针组方面,患者疼痛评分与治疗前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四周后,三组患者的疼痛评分与治疗前相比均有统计学意义,其中,温针灸组、火针组治疗前后差异显著(P<0.01)。组间比较方面,治疗两周后,电针组、温针灸组、火针组疼痛评分进行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周后,火针组疼痛评分与电针组相比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改善中风后肩手综合征患者的疼痛症状方面,在治疗两周后火针即可达到较好的临床疗效;经过四周的治疗后,三种针灸疗法均可在一定程度上减轻肩手综合征患者的疼痛;在疗法对比方面,可以明确的是,火针相较于电针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患者疼痛症状效果更为明显。2.肩手综合征肿胀评分显示:治疗两周后温针灸组肩手综合征患者的肿胀得分比治疗前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电针组和火针组肿胀得分与治疗前评分相对比,差距不明显(P>0.05)。治疗四周后,电针组、温针灸组、火针组的肩手综合征肿胀评分均比治疗前减少,组内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方面,无论是治疗2周后,还是治疗4周后,三组肩手综合征患者在肿胀评分的对比方面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关于三组中风后肩手综合征患者的肿胀评分方面,在治疗两周后温针灸组的肿胀评分比治疗前明显,可见,温针灸治疗对于改善肩手综合征的肿胀疗效较好;经过四周的治疗后,三种针灸疗法均可以缓解患者的肿胀情况,但三组疗法的疗效差异不明显。3.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上肢)显示:三组治疗前脑卒中患者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上肢)各项评分与治疗前相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治疗结束后,电针组患者屈肌协同运动、伸肌协同运动、肩肘伴协调运动的活动、腕稳定性、腕部伴协调运动的活动等方面与治疗前相比,疗效明显(P<0.05);温针灸组方面,屈肌协同运动、肩肘伴协调运动的活动、脱离协同运动的活动、脱离协同运动的活动、腕部运动情况、腕部伴协调运动的活动的评分比治疗前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火针组则在肩肘伴协调运动的活动、腕部运动情况、协调能力与速度方面改善较明显(P<0.05)。而对于改善肩手综合征患者的反射活动、反射亢进方面,三组疗法均为明显疗效(P>0.05)。Fugl-Meyer运动功能总评分(上肢)治疗前后比较,治疗两周后电针组的Fugl-Meyer运动功能总评分比治疗前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三组的Fugl-Meyer运动功能总评分均比治疗前改善(P<0.05)。组间比较:治疗2周后,电针组运动功能得分要优于火针组;治疗4周后,电针组、温针灸组的Fugl-Meyer运动功能总评分均比火针组明显减少,(P<0.05)。电针治疗在短期内可较好地改善中风后肩手综合征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如屈肌协同运动、伸肌协同运动、肩肘伴协调运动的活动、腕稳定性、腕部伴协调运动等。经过四周的治疗,三种疗法均可改善肩手综合征患者的上肢运动情况,但电针、温针灸疗法明显好于火针疗法。4.ADL 日常生活功能总评分显示:ADL日常生活功能各项评分治疗前后比较,治疗结束后,电针组患者转移(床-椅)、洗澡情况得分与治疗前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个人卫生、穿脱衣服评分比治疗前明显改善(P<0.01);温针灸组方面,转移(床-椅)、洗澡情况、进食、个人卫生的评分比治疗前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火针组转移(床-椅)、洗澡情况、个人卫生与治疗前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二便控制、步行情况、上下楼梯方面,三组得分治疗前后相比差异不明显(P>0.05)。ADL日常生活功能总评分治疗前后比较,治疗两周后三组ADL日常生活功能总评分与治疗前相比,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四周后,电针组的ADL日常生活功能总评分明显提高,与治疗前相比较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温针灸组、火针组也比治疗前有所改善(P<0.05)。组间比较方面,治疗2周后,三组ADL日常生活功能总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4周后,电针组的ADL日常生活功能总评分要高于火针组,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四周的治疗后,三种疗法均可改善中风患者的日常生活功能,如转移(床-椅)、洗澡情况、进食、个人卫生,其中以电针的疗效最佳,温针灸次之,火针疗效不如电针疗法。5.三组治疗后肩手综合征临床疗效比较结果表明:三组治疗后肩手综合征临床疗效经Kruskal-Wallis H秩和检验,H=1.27,P>0.05,提示三组临床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中,电针组的有效率为74.19%,愈显率为38.71%;温针灸组的有效率为71.88%,愈显率为34.38%;火针组的有效率为67.74%,愈显率为41.94%。研究结果表明:电针、温针灸、火针疗法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的疗效差异不明显。结论:电针、温针灸、火针对于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均有一定疗效,能够减轻患者的疼痛症状,消除局部肿胀,改善肩手综合征患者的上肢运动情况,如肩肘伴协调运动的活动、腕部运动情况等,并改善中风患者的日常生活功能。在三种不同针灸疗法的对比方面,火针缓解疼痛的效果要优于电针治疗:关于改善肩手综合征患者的上肢运动方面,电针、温针灸疗法明显好于火针疗法;关于改善中风患者的日常生活功能方面,以电针的疗效最佳,温针灸次之,火针疗效不如电针疗法。而三种疗法对于缓解患者局部肿胀,疗效差异不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