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测定咀嚼效率、咬合力及咀嚼肌肌电图等客观指标,评价低位咬合老年患者咬合重建序列治疗的临床效果,从中总结经验,以进一步指导临床治疗。方法:按纳入标准选取需要咬合重建修复治疗的患者4例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咬合重建序列治疗,运用分光光度计、T.ScanⅡ咬合力计、Bio-Pak肌电图仪分别检测其治疗前、过渡义齿修复后1个月、永久性义齿修复后3个月的咀嚼效率、咬合力及咀嚼肌肌电图,并对测得的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①过渡义齿修复后1个月、永久性义齿修复后3个月较治疗前吸光度均有明显的提高,咀嚼效率均显著提高,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过渡义齿修复后1个月、永久性义齿修复后3个月较治疗前咬合力均有明显的增大,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过渡义齿修复后1个月、永久性义齿修复后3个月较治疗前咬合分布平衡度均明显减小,咬合力的平衡性明显改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④过渡义齿修复后1个月、永久性义齿修复后3个月较治疗前息止位肌电值均明显减小,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⑤过渡义齿修复后1个月牙尖交错位最大紧咬时的肌电值较治疗前有增大趋势,但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永久性义齿修复后3个月牙尖交错位最大紧咬时的肌电图值较治疗前明显增大,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咬合重建治疗后,患者的美观和语音功能均得到良好的改善,有颞下颌关节紊乱症状患者症状减轻;咀嚼效率、咬合力、咀嚼肌肌电图等客观检测指标较治疗前均有显著改善,可以说咬合重建序列治疗对低位咬合老年患者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