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30年来,在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一些社会问题也随之产生,如收入差距进一步拉大、城乡二元结构显著、三农问题严重等等。这些问题的解决,不仅成为现阶段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大要求,而且农村要发展、农业要进步、农民要增收均离不开资金的支持。对于普通农户而言,资金融通的主要渠道有三个:一是依托亲缘和地缘关系的亲友借贷;二是正规金融机构借贷;三是具有一定高利贷性质的非正规金融机构借贷。作为最专业、规模最大的融资渠道,正规金融机构应当在为农户提供资金支持上做出最大的贡献,但是现实的情况却非如此,这种反差值得我们深思。本文从农村金融及农村正规金融概念的界定出发,在对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进行综述的基础上,通过在山东省滨州市的实践调研,对我国现阶段农村正规金融供需现状进行了考察。其中,在需求方面,本文首先对农户进行入户调查,通过对调查问卷的整理和统计,发现现阶段我国农村正规金融需求不足,然后分别通过规范和实证的方法对这一情况的原因进行分析。结果发现,农村正规金融需求不足的原因,主要是由于需求结构和当前正规金融借贷成本较大所导致的。在供给方面,本文首先介绍了我国农村正规金融供给的总体状况以及调研所发现的被调查对象出现的一些问题,然后通过建立一个关于正规金融机构贷款方向选择的博弈模型来进行分析,并得出博弈的均衡解。结果表明,制约我国农村正规金融供给的主要原因在于放贷的风险和商业银行商业化经营战略的选择。在对我国农村正规金融现状进行分析之后,本文对我国农村正规金融市场残缺进行效应分析。通过采用我国1983-2006年24年的相关数据,利用计量经济学中的协整分析理论,来分析农村正规金融供给不足所造成的影响。结果发现,农民收入水平、农业总产值与农村正规金融供给规模呈显著的正相关,从而进一步说明了农村正规金融对于农村发展的重要性。基于上述分析,本文最后分别就扩大农村正规金融需求规模和提高农村正规金融服务的供给水平提出几点建议。在扩大农村正规金融需求规模方面,要努力提高农民消费水平,鼓励金融创新降低金融需求的交易成本;在提高农村正规金融供给方面要发挥好农村正规金融的主导作用,引入农村金融保险机制以降低借贷风险,同时还需要财政对农贷利息进行一定的补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