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 世纪 90 年代开始,中东欧国家相继从以指令性为主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向以市场调节为主的市场经济体制。这些国家先后放松利率管制与资本管制,开放金融市场,推进金融深化。改革促进了经济增长,提高了金融资源配置的效率。但是,不少国家随后爆发不同程度的银行危机,金融市场秩序混乱,经济也出现衰退。我国也是经济转轨国家,多年来采取渐进式方法稳步推进金融深化,并取得巨大成就。政府逐步确立中央银行的独立地位,减少对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干预;建立以国有商业银行为主体的商业性金融机构网络,发展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完善保险市场。一个市场化、多元化的金融体系在形成。不可否认的是,多年来,金融体系特别是其主体银行体系的风险没有降低,反而不断积聚,不良资产巨大、资本充足率不高、资金流动性不合理,大案要案频发。种种迹象表明,银行机构金融风险控制能力不强,金融机构不稳定因素较多。国外的事例显示,经济转轨、金融深化似乎与银行危机相伴而生。金融深化是否使我国银行脆弱性增强?如何在确保金融稳定的前提下完成利率市场化、资本账户开放、金融业务综合经营等重大改革?中东欧经济转轨国家在金融深化进程中有哪些成功经验可以借鉴,又有哪些失败教训需要吸取?本文力图对上述问题提出自己的思考。全文分三部分。第一章、第二章为论文第一部分,主要分析经济转轨与金融深化对银行稳定带来的不利影响。论文第二部分为第三章,系统考察中东欧转轨国家金融深化的经验教训。第三部分是最后一章,结合中国实际,提出金融体制改革过程中保持银行稳定的政策建议第一章首先界定文中经济转轨的理论含义。经济转轨是指 20 世纪末人类社会中一次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变革运动,其主要内容有:产权与企业改造、调整政府机构和职能、改革金融体系、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完善法律法规等。文章认为,经济转轨进程中,软预算约束问题和政府职能错位对银行体系产生不利影响。软预算约束问题是转轨经济的核心问题。政府对国有企业实行 “父爱主义”,常常会采取诸如追加投资或者贷款并提供财政补贴等措施解救亏损的企业,使其免于破产。商业银行的市场风险、道德风险人为增大,金融体系脆弱性增强。转轨过程中,政府职能错位也导致金融系统运行的低效率,使得系统性金融风险日益积聚,金融体系不稳定性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