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打工文学作为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一个重要的文学现象,深度介入了中国社会转型时期的书写,并与中国作为一个乡土传统浓厚的国家,与数以亿计的农村流动人口在城市化进程中所触发的强烈错位感、失重感以及身份撕裂感紧密联系在一起。打工文学所反映的价值已经不仅仅局限在文学内部,它犹如一面镜子,折射出中国现代化、城市化发展过程中所遮蔽的另一面。因此,本文拟从现代与传统、城市与乡村两个维度分别展开论述,通过分析新时期打工文学中有关新生代打工者生存空间的描写,揭示出他们在城市中所处的实际位置,以及打工作者对中国现代化、城市化的某种质疑与反思。 全文除绪论与结语外,主体部分为四章。 第一章考察了打工文学产生的时代背景,指出中国由农而城的城市化之路,以及随之产生的“民工潮”,并对打工文学作出整体概述和界定。新时期以来,农民背土离乡,走向城市,经过30多年的发展,务工群体内部代际更迭,青年打工者取代早期打工者,成为打工群体的主流。这些80后、90后的年轻打工者比起他们的父辈,融城渴望更加强烈,对城市生活方式也更加向往和认同。基于此,笔者对“新时期”界定以新生代打工者出现的时间为主,打工者则界定为农民工、城市蚁族、北漂等所组成的底层群体。着重分析探讨这段时期内打工文学中新一代打工者在城市化进程中所面临的生存空间困境。 第二章分析了空间与打工文学之间的关系。现实中的空间剧变使得理论界对空间重新聚焦,并引发“空间转向”思潮,对空间作出再阐释,成为当代思想家认识与理解现代性的一个重要视角。而处于城市社会的底层打工者,天然和空间具有紧密联系,打工文学作者更是敏锐感受到底层打工者在现实空间中不平等、不自由的生存状态。因此,本文在空间维度下,阐述打工文学中那些具有空间因素的描写,进一步认清底层打工者,特别是新生代打工者在城乡空间下的漂泊命运,从整体空间看待打工文学。 第三章结合具体作品,细致地考察了打工文学中关于打工者生存空间呈现出的四种范型:差异的空间、陌生的空间、流动的空间、怀旧的空间。分析了打工者在农业文明与工业文明、传统乡村与现代城市之间二元结构矛盾下的生存状态和精神世界,指出底层打工者在中国城市化浪潮下被遮蔽的生存困境。 第四章则是基于空间基础上,审视打工者的身份焦虑问题。他们的身份焦虑与建构危机来自两个方面的影响:一是我国长期实行的城乡人口户籍制度;二是消费社会下,消费与空间合谋构建起一套符号差异识别系统,由社会个体的消费能力与消费选择自由度来划分其身份地位。由此引发的城乡差异、贫富差距必然导致底层打工者被排挤在城市主流空间之外,形成空间隔离状态,这种区隔不仅仅体现在地理空间上,更包括社会、经济、人际交往上的隔离。 至此,从上述论述中,我们看到了底层打工者在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异质化的生存困境,在空间不平等的隐喻中看到了打工阶层的不平等地位,以及打工群体在城乡空间下的漂泊命运和自我生存的焦灼心理。这对于我们深刻理解中国现代化、城市化进程具有重要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