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总结我国脾脏炎性假瘤的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特征、病因、治疗方法的选择及预后,提高对脾脏炎性假瘤的认识、诊断及治疗水平。
方法:
以“炎性假瘤”、“脾脏肿瘤”、“脾脏占位”对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维普资讯网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库在1994-2011年国内公开发表的中文文献进行检索,统一纳入和排除标准;结合我院自2005年至今诊治的3例患者,所得资料进行综合分析。
结果:
共检索到20篇文章中36例具有详细临床资料的脾脏炎性假瘤患者,结合我院2005年至今诊治的3例,共39例,其中男性23例,女性16例,平均发病年龄49.7岁。13(33.3%)例在体检时发现,其他有不同的症状或体征:左上腹隐痛不适(12例),左上腹包块(3例),乏力,发热等非特异性症状及体征。彩超及CT平扫见脾脏内不均匀低回声/等或低密度占位,15例行CT增强扫描有9例为延迟期强化,17例行MRI检查,T1WI及T2WI序列均为低信号改变。术前均未明确诊断,术后病理证实。假瘤最大直径25.0cm,最小仅为0.5cm,平均直径为6.48cm。单发为主,仅2例为多发。炎性假瘤切面呈灰白色或红白色,与脾组织分界清楚,有完整或不完整的纤维膜,主要由增生的纤维组织组成,有淋巴细胞、浆细胞、单核细胞等慢性炎细胞浸润,有些内部可见坏死灶,钙化灶、出血等。术后随访未见复发及转移。
结论:
(1)CT检查延迟期增强、MRI检查时T2WI的低信号和T1WI增强扫描的延迟强化是脾脏炎性假瘤有意义的征象;(2)术前细针穿刺活检可协助明确诊断;(3)非手术方法如激素、放疗等对其有效但仍需总结,手术可行部分脾切除或脾全切后行自体移植术;(4)预后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