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看即参与—论参与式艺术的观演关系

来源 :四川美术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rystalym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90年代以来,一些艺术家开始不再单纯地制造艺术品,他们更看重社会中那种不可视的关系结构,通过将观众从静止观看的位置拉上舞台,成为作品创作的一员,使作品的面貌从美术馆中脱离出来,渗透到每个人之间的交流、合作、甚至是对抗上。将日常中的社会关系,重新打乱组合,从而在里面寻找更多的可能性。这个建构新的社会现实,提供不一样的审美判断的过程,我们称之为参与式艺术,或者社区艺术、介入式艺术等等。  本研究强调了观看既参与这种创作结构和表现形式,以及不同于以往观看视觉艺术作品的区别。两者的观演关系是截然不同的,前者是一种单向的信息传输,普通人相对于艺术家来说,只能以观众和分析者的立场存在;后者模糊了作者和读者的身份,艺术家通过合作或者代理式展演,让原本与艺术毫不相关的人群,成为了艺术创作最核心的部分。艺术家试图通过这种变化,让原本不相干的社会阶级产生联系。对观看即参与这一转变的原因和影响展开论述。从资本对艺术的规训和对社会的量化等问题出发,需要一种参与的艺术去改变和修补人与人之间冷漠的社会关系。普通大众对艺术作品的观看变成了一种复杂的肉身体验,这样的参与直接或间接改变了一些社会中既定的认知,感性的再分配和审美上的重新判断,为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理解提供了平台。此外,跟随着观看即参与所形成的影响,论述如何看待在这个复杂的过程中产生的伦理问题。当讨论伦理问题本身就是作品的一部分的时候,我们没有必要再将伦理工具化,去职责或者批判某个参与式作品中,所谓艺术家和参与者平等与否的问题。而是应该将重点放在,通过参与,让一些伦理问题得到重新的判断上,尤其是在今天这个自媒体时代。网络成为艺术家设计的,让观众得以观看参与艺术创作的介质,其产生的效应和影响力是更加具有普遍性和持久性。从网络论述日常中的观看既参与,通过弹幕以及弹幕加直播的方式,让日常的表达得到了最有效的影响。当艺术家把这种方式挪用到自己的创作中来时,更多的可能性在等待着我们。
其他文献
期刊
期刊
临县吹打乐是主要流行于临县的一种民间器乐合奏形式,兴于明代,至今至少有400年的历史。传统的吹打乐主要由吹奏乐器和打击乐器组成,吹奏乐器主要是大唢呐,打击乐器主要有鼓、铜
《点石斋画报》是1884年英国商人美查在中国创办发行的时间最早的新闻性石版印刷报刊,用这种形式描绘记录了当时发生的丰富多彩的时事新闻、历史事件、新奇轶事、社会百态、市
唐代女子裙装一直以来都被认为是一个庞大的研究课题,数年来有许许多多的专家学者对唐代女子裙装做出研究和分析。但笔者认为无论是唐代女子裙装的发展演变,或是唐代女子裙装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