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伴随着社会和教育的变革与发展,对课程的审视和改革逐渐成为一种新常态。为理清我国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改革方向与方法,既需要扎根于当前我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还需要对我国中小学体育课程的发展演变进行历史回顾,把握课程改革的演变轨迹,进而为我国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的课程建设提供历史经验教训,展望未来,深化改革。自新中国成立以来,“科学主义”对我国体育课程的影响十分深远。本文在研究过程中,以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套教学大纲、课程标准为核心文本,采取文献资料法、历史分析法、逻辑分析法、比较研究法,首先以“科学主义”在我国建国以来中小学“体育课程”体系中的具体表现为划分标准,并划分为四个历史时期,即:科学主义的确立和推广时期(1949—1965)、科学主义的挫折时期(1966—1976)、科学主义的全盛时期(1977—1999)、科学主义的反思和修正时期(2000—至今);其次对“科学主义”在我国中小学体育课程中的理念(目的)、目标(任务)、内容、实施、评价等五个方面的具体表现(分别对应增强体质、三基教学、运动项目、教师传授、达标测试,即“体质中心”“技能中心”“学科中心”“教师中心”“终极评价”)进行详细的梳理和对比,然后进行综合分析。本文在历史回顾的基础上,提出了建国以来“科学主义”在中小学体育课程中的影响在总体上呈现出两次“上升”和两次“下降”的基本趋势即“M型增长曲线”的结论。最后提出要正确审视时代思潮与课程改革理念之间的互动、树立“大体育”课程观、促使“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在体育与健康课程中处于均衡状态、关注国际体育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等建议,为我国当前和未来的体育课程改革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