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运用关联理论来讨论古典小说《红楼梦》中的诗歌隐喻翻译问题。作为交际理论的关联理论所关注的核心问题是语言交际与认知。关联理论的核心概念关联性受两个方面制约:推理努力与语境效果。在同等条件下,语境效果越大则关联性越强;推理努力越小,关联性也越强。关联理论认为,人类的话语交际过程就是寻求最佳关联的过程,即听话者在话语理解时付出有效的努力后能够获得足够的语境效果。自从亚里士多德以来,隐喻一直是学者们研究的热门课题。各学派对隐喻的定义不一。关联理论更关注隐喻的认知方面,本身并没有给隐喻做出明确的定义,仅把隐喻当作关联原则限制之内的一种普通的语言使用。本文采用翻译理论学者纽马克的定义,将所有比喻性表述归为隐喻。本文的研究个案对《红楼梦》以及霍克斯、杨氏夫妇译本中诗歌的隐喻进行了穷尽统计。通过对原文和译文中的隐喻使用情况的对比,从全局角度解释《红楼梦》原著与译著在诗歌隐喻方面的差异,初步探讨红楼梦诗歌隐喻翻译中的可译性、隐喻翻译难点以及译者在隐喻处理方式上的异同。本文借助关联理论的主要观点,以对原隐喻和翻译隐喻的逻辑信息、百科信息、词汇信息隐喻模型进行对比为基础,结合另两个重要因素:作者意图(the author’sintention)、原隐喻隐含意义强度(strength of implicatures)/隐喻效果(poetic effects),建立了创新隐喻翻译评价模式,并在个案研究中,运用这一模式对霍克斯、杨氏夫妇译本中具有典型意义的诗歌隐喻翻译进行了具体分析,进一步论证统计研究中取得的初步结果,并获得了关于隐喻可译性、翻译原则、翻译方法的结论。本文还从关联理论角度出发,探讨了隐喻翻译容易引起误解这一问题的根源,并尝试提出了改善问题的总体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