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方社会出现了一个重要的政治现象,即“第三条道路”的兴起。它不同于以往的理论,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和时代特征,是一个既有别于传统民主社会主义,也有别于新自由主义的政治理论,是西方左翼政党应对世界政治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挑战,以及自身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诸多深层矛盾而对其理论进行的创新。冷战的结束、全球化的到来是“第三条道路”理论和实践兴起的时代大背景,资本主义发展的自身矛盾是其发展的内在动力。建立合作包容型的新社会关系;淡化意识形态,恢复社会公正;从政府管理型向治理型转变;改革福利制度,重新定位国家,是“第三条道路”面临时代挑战时在国内的主要思路和举措。时代性、创新性、实用性、平衡性和多样性是其基本特征。“第三条道路”的理论和实践是对资本主义传统政治问题的一种新的探索,又是对全球化带来的一系列问题的积极回应,它具有很强的操作性,是一个发展中的理论和现实问题。对于西方体制来说,它实际上延续了从资本主义诞生以来就出现的拯救资本主义的悲观主义传统,在承认资本主义的内在弱点的同时,积极寻求解决的方案。虽然它提出的思路和举措还不完善,但是至少代表了西方国家在既有的制度内部进行探索和改革的一种方向。而且它在应对接受全球化带来的一系列问题时提出的各种理论和实践办法,对于同样置身于全球化时代的我国亦有诸多可借鉴之处。本文试图从以上提及的“第三条道路”提出的背景和原因、思路和举措、主要特征、对它的评价以及“第三条道”对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启示等方面,作初步分析,以期引起人们对它的关注和进一步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