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主要围绕早期丝绸西传这一主题展开。以公元前2世纪末张骞开辟丝绸之路为界,在张骞开辟丝路之前,着重探讨早期丝绸西传至欧洲的时间,以“米底服”和“科斯衣”等具体争议个案为研究对象。之后一阶段,以公元前1世纪后期,西方古典文献中出现的有关赛里斯的记载为依据,重点解读西方古典作家对赛里斯的记述方式。
在第一章中,主要探讨了“米底服”问题。在“米底服”问题上,由于著名史家普罗可比乌斯认定其为丝织物,故后世诸多学者引之,将其作为丝绸于公元前6世纪西传的证据。但通过对古典文献的的梳理和分析,笔者倾向于认为,“米底服”并非是一种丝织物,其之所以被波斯人所广泛采用,主要是因其适于征战的军事功用。
第二章重点讨论了地中海区域的野蚕及其丝织物。早在公元前4世纪时,地中海区域的野蚕丝织业已经出现。在西方古典作家文本中,亚里士多德和普林尼所记载的“庞比丝蚕”就是这一类物种。“科斯衣”和“庞比丝衣”就是地中海区域的野蚕丝织物。后世学者们之所以会认为“科斯衣”是利用中国家蚕丝纺织而成,主要是由于普林尼的记载混淆了“科斯衣”和“赛里斯织物”所致。
第三章将关注点放在对赛里斯文本的解读上。公元前1世纪后期,西方古典作家文本中出现了有关赛里斯的记载。在这些文本的背后,隐藏着极易被人忽略的信息。比如,不同身份背景的作家由于其关注点的不同,在形成不同记述传统的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的想象性因素。另外,作家们已有的认知体系,在作家们记述时有时也发挥了决定性的影响。
在最后的余论中,除对前文内容的总结外,笔者结合对“米底服”和“科斯衣”的探讨,又对目前学界所广泛征引的其它一些例证做出分析,并提出了自己的断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