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利用2001-2015年FNL(Final)水平分辨率为1.0°×1.0°的逐日四次再分析资料,中国地面气象观测站逐日降水资料,使用Lanczos带通滤波、离散功率谱分析、相关分析等方法研究了青藏高原大气季节内振荡的特征及其与长江中下游持续性异常降水的可能联系。分析结论如下:(1)通过功率谱分析发现200hPa和500hPa的纬向风、经向风和位势高度要素的10-20天,20-30天30-60天和60-90天季节内振荡显著周期普遍存在。(2)通过10-30滤波后的气象要素场的分析发现,水平结构上主要体现为季节内气旋系统和反气旋系统交替出现;垂直结构来看10°N,90°E低纬地区的表现为斜压性,到32°N,90°E高原地区6月上旬和8月上旬主要为正压结构,其他时间表现为斜压结构;50°N,90°E表现为高纬地区正压结构。说明低纬地区斜压结构为主,高纬地区正压结构为主;传播方面青藏高原各个年份和时间段表现特征有较大的差异,某些时候作为10-30天周期季节内振荡的汇区,而某些时候也作为季节内振荡的源地存在。(3)2001-2015年期间长江中下游夏季6-8月降水总体呈现出较明显的上升趋势,2008年以前降水量偏少,之后降水量明显增多。根据持续性异常降水的定义,统计期间发生了17次持续性异常降水,降水发生主要在6,7月份。长江中下游异常降水过程持续最长时间为2010年7月5日-15日的11天,降水过程最多降水总量区域平均为2438mm;最短为7天,持续性异常降水最少为819mm。2010年的异常降水过程开始时的第0天降水区域覆盖了整个长江中下游区域,中心值达到158mm。(4)青藏高原季节内振荡的波动趋势与长江中下游夏季逐日降水量多少有很好的一致性。在持续性异常降水期间,青藏高原10-30天季节内振荡处于活跃期,显示为波峰阶段,当降水逐渐降低出现了一个短暂的间歇期则季节内振荡处于波谷阶段。(5)造成2010年长江中下游持续性异常降水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冷暖空气交汇,有利于降水的产生。且长江中下游地区季节内降水振荡滞后于青藏高原季节内振荡,当青藏高原季节内振荡处于波峰(波谷)的时候,长江中下游降水强度还在增强(减弱),从位相角度考虑长江中下游地区降水季节内振荡滞后青藏高原季节内振荡一个位相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