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研究探究术前血小板及纤维蛋白原水平升高与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各项临床指标之间的关系,并结合相关因素分析其对于患者生存期的影响,期望建立风险模型来筛选出高危患者。通过评估血小板及纤维蛋白原对于根治术后非小细胞肺癌的预后价值,建立预后模型来早期发现术后预后较差的患者,为改善患者预后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04年3月至2009年1月在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行根治性手术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405例,所有患者经术后病理学检查或术前细胞学检查,确诊为非小细胞肺癌,且病历资料完整,经患者知情同意,患者随访至2017年1月为止。血小板及纤维蛋白原水平测定为术前1天至7天清晨空腹静脉血,行血常规及凝血功能化验测定。应用SPSS 2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分析血小板和纤维蛋白原与各项临床指标之间的相关性,同时对患者术后的总生存期及无疾病生存期进行分析,提取出独立预后因素,并建立风险模型;类别变量采用卡方检验,连续变量采用Mann Whitney U检验,生存分析中单因素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单因素分析考虑有统计学差异的变量采用Cox风险比例模型进行分析。结果1.所选患者的术前血小板水平范围为(97~601)×10~9/L,中位数为236×10~9/L,血小板升高的发生率为16.5%;纤维蛋白原水平范围为1.423~5.872g/L,中位数为3.606 g/L,纤维蛋白原升高的发生率为36.3%。2.患者的术前血小板水平与性别、年龄、病理类型、N分期及远处转移均无显著相关性,但与肿瘤大体位置、肿瘤大小、T分期及病理分期相关;术前纤维蛋白原水平在男性、>60岁、有吸烟史、中央型肺癌、肿瘤直径>5cm、鳞癌、T3、T4期以及Ⅱ期、Ⅲ期患者中均有显著升高(P<0.05)。3.单因素分析提示肿瘤大小、病理分期、转移或复发、术前纤维蛋白原及血小板水平均与非小细胞肺癌术后总生存期有关(P<0.05)。多因素分析提示病理分期、复发或转移及血小板水平为非小细胞肺癌术后总生存期的独立预后因素(P<0.05),纤维蛋白原水平不是术后总生存期的独立预后因素(P>0.05)。4.所有患者中位无疾病生存时间为19个月,单因素分析表明肿瘤大小、病理分期、术前纤维蛋白原及血小板水平与非小细胞肺癌术后无疾病生存期有关(P<0.05)。多因素分析提示病理分期及血小板水平为非小细胞肺癌术后无疾病生存期的独立预后因素(P<0.05),纤维蛋白原水平不是术后无疾病生存期的独立预后因素(P>0.05)。5.将本次研究中的患者分为3组,组Ⅰ为血小板及纤维蛋白原水平均正常的患者,组Ⅱ为血小板及纤维蛋白原中只有一项升高的患者,组Ⅲ为两项均高的患者,组间的中位生存期有明显的不同,分别为30个月、25个月、23个月,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6.以病理分期、复发或转移及血小板水平三者为危险因素,建立预后模型,低危组有0-1个危险因素,中危组有2个危险因素,高危组有3个危险因素。低危组、中危组及高危组的中位生存期分别为67、24和20个月,有显著性差异(P<0.001)。结论1.中央型且(或)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患者中高纤维蛋白原血症及血小板增多较为多见,可能与该类型患者有更多的凝血功能的级联激活有关。2.术前血小板水平对术后总生存期有一定影响,高血小板水平可能导致术后总生存期的减少;纤维蛋白原虽不是术后总生存期的独立预后因素,但是根据纤维蛋白原的不同水平所做出的总生存曲线,也如血小板水平一般反映出高纤维蛋白原水平与术后总生存期的减短有关。3.血小板水平同时也是术后无疾病生存期的独立预后因素,进一步支持了血小板水平升高对于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预后具有负面影响的结论。4.基于本次研究,根据血小板水平和和病理分期将患者分为低危组、中危组及高危组,以此建立风险模型,低危组的患者术后总生存期明显比中高危组的患者要长,如果能对其进行长期的随访监测,或许可以进一步提高预测患者预后的准确性。5.血小板及纤维蛋白原对早期可行手术切除患者的术后生存有负面影响,应重视术前及术后血小板及纤维蛋白原水平的监测,及时发现、尽早干预,或许可以改善患者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