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学作品是中国文学宝库中的巨大财富。林语堂则是这一宝库中伟大的贡献者之一,他的作品《吾国与吾民》是一部文体综合、涉及面比较广,融合了社会各个阶层的一部文学著作。它汇聚了所有中国传统文化中美感的迸发,其思想深入人心。除了小说本身有一种美,其传统文化之美也孕育其中。在这部作品中,它承载了很多中国传统文化美的思想与价值体现,而它所沿袭至今的传统有大部分也适用于当今社会。黄嘉德译本、郝志东和沈益洪两个中译本分别呈现出对于作品中不同程度美的追求。同时,也能在各自的翻译译本中找出译者的审美理想。刘宓庆翻译美学理论基于审美主体、审美客体在文中的体现,对作品中字、词、句、段进行美的剖析,再由意象、意境更大程度反映美在文学作品中的体现。本文从翻译美学理论出发,对《吾国与吾民》及其进行译本进行比较分析。首先,通过翻译美学中的审美主体(译者)的视角分析译文中字、词、句、段的审美信息,发现审美主体在翻译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对于审美成分的分析也会因审美主体不同而受到制约。其次,通过分析审美主体和客体间的关系,发现由于审美主体的不同导致审美主体在选择意象上也会有所不同,由此,意境也会发生很大的改变。再次,不同年代,不同译者对于文本的理解也会有不同。因此,无论是以原语为根据的模仿还是以译语为根据的模仿,都要从符合读者最佳可读性出发,选择最佳翻译方式。最后,在分析两译本时发现审美主体会因自身经历、人生感悟等将审美客体之美转移到另一客体上。由此可见,审美移情是一种自然情感的流露。但在移情过程中,会出现时空、文化、心理等障碍,在分析译本中,审美主体要更加关注由外在因素所引起的障碍。本文研究旨在从翻译美学的角度发现在翻译时如何在现“美”,进而对翻译实践有一定的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