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观察透穴刺法治疗偏头痛的即时镇痛疗效和总疗效,从而探讨透穴刺法治疗偏头痛的临床应用有效性与可行性。方法:通过临床随机对照试验(RCT),将6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偏头痛患者,按照简单随机的方法分为:①治疗组(n=30),针刺透穴+普通电针;②对照组(n=30),常规针刺+普通电针。治疗组采用针刺透穴配合电针,太阳透角孙,丝竹空透率谷,均取患侧,再随证增加配穴;对照组则采用常规针刺配合电针,以患侧太阳、丝竹空、角孙、率谷为主穴,再随证增加配穴。每次治疗30分钟,每周治疗3次(周一、三、五),共治疗1个月。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首次治疗前后的VAS评分变化,并通过头痛积分表、生存质量测定量表(WHOQOL-BREF)进行治疗前、治疗后1个月的疗效评定。最后将数据录入,采用SPSS20.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从而评价透穴刺法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疗效。结果:1.一般资料: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病情程度、辨证分型进行比较。结果显示,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资料具有可比性。2.即时镇痛疗效:首次治疗后,两组患者的VAS评分均有所改善。两组间VAS评分差值进行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6.6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6.67%,两组总有效率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总疗效:治疗后一个月,两组患者的头痛积分均有所改善。两组间头痛积分差值进行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6.6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3.33%,两组总有效率相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生存质量:治疗后一个月,两组患者自身生存质量各领域得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社会关系、环境领域方面,两组改善程度差别不大(P>0.05)。在生理、心理领域,两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1.在即时镇痛疗效与总疗效方面,两组的治疗方法对于偏头痛均有效。2.针刺透穴组的即时镇痛疗效优于常规针刺组,两组的总疗效差别不大。3.两组在社会关系及环境领域生存质量的改善效果相当,在生理及心理领域,针刺透穴组优于常规针刺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