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8年的中美贸易摩擦,给我国带来国内转型和外部经济形势变化的双重压力。《人民日报》作为中共党报,是国家意志的体现,其话语建构着国家身份。通过话语分析可以揭示国际间关系的最新变化和未来发展,因而本文考察了2018年3月至2019年3月时间段内《人民日报》中与“中美贸易摩擦”事件相关报道。本研究采用批判性话语分析领域van Dijk的“话语-认识-社会”三维分析框架,分析中国在中美贸易摩擦互动中形成的角色身份以及自身发展定位的问题。具体而言,该研究解决以下三个问题:1)《人民日报》有关“中美贸易摩擦”报道中有哪些新闻话语的参与者?2)《人民日报》作为国家意志的体现,主要建构了怎样的国家身份和角色定位?3)国家身份如何被建构,受哪些因素影响?在话语分析层面,通过对与“中国”相关的检索行句分析,辨析出中国在“中美贸易摩擦”报道中的主要身份类型,如“被迫”合理合法反击者、遵守规则者、对话者等(中国与美国互动中的角色身份);国际规则的维护者、世贸组织必要改革的赞成者、世界经济的稳定器(中国在世贸组织中的集体身份);以及中国为应对贸易摩擦对内及对外的身份定位(中国的“团体自我”身份)。在意识形态(认知)分析层面,研究发现身份话语与社会发生联系的中介是认知结构,意识形态认知是影响中国身份建构的重要因素之一。在贸易战对峙阶段,《人民日报》对中国较多地进行了正面的自我描述,对美国进行了负面的“他者”建构,van Dijk发现的“意识形态方阵”策略作为整体策略较明显地体现再贸易摩擦的冲突时期的国家身份话语表征中。在社会分析层面,本文考察了社会语境、历史因素以及中美国际关系形势对中国身份话语建构的影响,以及话语对社会现实的建构作用。一方面,受中美经贸形势的影响,《人民日报》建构的中国身份话语在后期出现了务实、开放的变化特征,身份类型的激活与选择受语境变化影响有所不同。另一方面,话语建构起来的身份通过社会认知的协调,又反过来影响社会实践,体现在政策实践中。总之,为应对中美贸易摩擦,中国的自身定位和发展道路选择为:应对美国有理有节有力,保持维护自由贸易和经济全球化;面对两国经贸分歧,始终坚持通过对话协商解决的基本立场,在互利平等的基础上谈判;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引领下,坚持引领多边主义,不断深化“制度型”改革开放,自觉主动地参与到国际事务之中,并积极融入国际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