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与目的:胸苷激酶1(TK1,thymidine kinase 1),是细胞增殖周期中嘧啶补救合成途径的关键酶之一。当细胞恶变时,TK1从增殖恶变的细胞中释放出来,通过检测细胞外液中TK1的浓度可以衡量恶变细胞的破坏程度,其可以作为一种新的细胞增殖特异性的标志物。本研究通过探讨血清胸苷激酶1在良恶性肺结节的表达水平,以及联合传统肿瘤标志物(CEA、NSE、CYFRA21-1)、胸部CT特征对于早期肺癌诊断的价值,为临床上鉴别良恶性肺结节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材料与方法:收集我院胸外科2018年11月1日至2019年10月31日初次就诊的肺结节患者120例,通过手术切除后病理确诊为肺恶性结节70例,良性结节50例,通过免疫印迹化学发光法检测良性、恶性肺结节组患者血清胸苷激酶1表达水平,电化学发光免疫法检测良恶性肺结节两组患者肿瘤标志物CEA、NSE、CYFRA21-1的表达水平,同时收集患者术前胸部平扫及增强CT的影像学特征,比较良恶性肺结节患者血清TK1、CEA、NSE、CYFRA21-1表达差异,以及胸部CT影像学特征的在两组之间的差异(结节位置,大小,密度,形态,毛刺征,分叶征,血管征,支气管征、空泡征和胸膜凹陷征),通过受试者ROC曲线分析血清TK1、CEA、NSE、CYFRA21-1单独以及联合在鉴别良恶性肺结节的诊断价值,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恶性肺结节的独立危险因素,从而建立良恶性肺结节的诊断预测模型并检验其诊断价值。结果:1.本次研究共120例肺结节患者,恶性结节70例,占所有结节的58.3%,其中鳞状细胞癌12例,腺癌58例;良性结节50例,约占41.7%,其中错构瘤6例,结核性肉芽肿12例,硬化性血管瘤1例,淋巴细胞弥漫性增生1例,炎性假瘤30例。2.良恶性肺结节组患者的平均年龄分别为58.64±12.61岁和60.33±9.69岁(P=0.079)。良性肺结节中,男性22例,占所有良性肺结节的44%,女性28例,占56%;而恶性肺结节中,男性39例,约占所有恶性肺结节的55.7%,女性31例,约占44.3%(P=0.208)。良性肺结节患者中有34%的为吸烟者,而恶性结节患者有约48.6%的为吸烟者(P=0.143)。良恶性肺结节患者两组间年龄、性别、吸烟史无显著差异(P=0.079、P=0.208、P=0.143)。3.通过对两组患者胸部CT特征进行单因素分析,发现肺结节大小,结节形态,毛刺征,分叶征,血管征,支气管征、胸膜凹陷征等影像学特征有统计学差异(P<0.05)。4.检测出恶性肺结节组血清TK1表达的水平为2.02(1.65,2.43)pM,明显高于良性肺结节组表达水平(1.28(0.84,1.74)pM,P<0.0001);在良恶性肺结节血清CEA表达水平分别为1.22(0.82,2.20)ng/ml,2.22(1.46,3.89)ng/ml(P=0.0258);CYFRA21-1水平分别为0.93(0.44,1.60)ng/ml和2.00(0.90,3.30)ng/ml(P=0.0004),两组间血清TK1、CEA、CYFRA21-1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5.ROC曲线分析显示:血清TK1、CEA、CYFRA21-1单独用于恶性肺结节诊断时,灵敏度分别为84.29%、87.14%、58.57%,特异度分别为68%、52%、76%,AUC分别为0.783、0.752、0.711;当三者结合时,其诊断恶性肺结节的灵敏度为81.43%,特异度为74%,AUC为0.833。6.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清TK1、血清CEA、结节形态和支气管征有统计学差异(P<0.05),为恶性肺结节的独立预测因素。建立恶性肺结节的预测模型:P=e~x/(1+e~x),X=–4.629+(1.199×TK1)+(0.619×CEA)+(–1.963×支气管征)+(2.258×结节形态),检验模型诊断效能的结果显示:敏感度为87.14%,特异度为82%,AUC为0.910,进行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显示:χ~2=7.807,P=0.453>0.05,结果说明该模型在肺结节良恶性的诊断中具有良好预测准确度。结论:1.恶性肺结节患者的血清TK1水平明显高于良性肺结节患者,其可作为诊断肺癌的潜在的血清生物标志物。2.通过结合血清TK1,CEA和CYFRA21-1,可以提高恶性肺结节诊断的准确性。3.本研究通过结合患者的临床特征,影像学特征和血清肿瘤标志物,建立恶性肺结节的预测模型,对诊断恶性肺结节的预测有较好的敏感度及特异度,将提高早期肺癌诊断的准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