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选用十溴联苯醚(BDE-209)和镉(Cd)作为电子垃圾拆解地中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多溴联苯醚和重金属的代表物,采用前期实验证实其对土壤中污染物有较好的耐受性及修复效果的龙葵(Solanum nigrum)作为修复植物,进一步开展了龙葵对土壤中BDE-209、Cd单一和复合污染的修复研究。研究内容包括龙葵对污染物的吸收富集、修复后土壤污染物残留量变化、添加表面活性剂和外源菌对龙葵修复效果的影响、污染条件下龙葵微观形态观察、土壤微生物活性及群落分析等,研究结果对电子垃圾拆解地多溴联苯醚-重金属复合污染土壤的植物修复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6种供试植物对污染物均具有一定的吸收富集作用,植物体内BDE-209含量最高可达18.01mg·Kg-1, Cd含量最高可达422.11mg·Kg-1。修复60d后,单一BDE-209污染条件下,修复效果依次为狼尾草>龙葵、空心菜>鱼腥草>芥菜>苣菜;复合污染条件下,BDE-209修复效果依次为龙葵>狼尾草、空心菜, Cd的去除效果依次为龙葵>狼尾草、空心菜。从筛选植物对污染物的耐受性、吸收富集能力以及土壤中污染物的去除效果来看,龙葵是最理想的修复植物,因此选择龙葵作为后续实验的修复植物。利用表面活性剂和外源菌可强化龙葵对Cd、BDE-209污染土壤的修复。修复60d后,龙葵对BDE-209、Cd的吸收富集能力均得到一定程度的增强。污染物去除效果也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BDE-209和Cd去除率最高分别可达51.38%和9.08%。土壤中Cd的形态分布特征为残渣态>可交换态>碳酸盐结合态>铁锰氧化物结合态>有机结合态,强化措施促进了土壤中残渣态Cd转化为可生物利用的可交换态。植物吸收的Cd在地上部分主要以难溶性重金属磷酸盐、果胶酸盐以及蛋白质形成的结合态为主;而根部Cd主要以蛋白质形成的结合态、水溶性有机酸盐等为主; Cd进入龙葵体内后,在根部主要以活性态形式存在,方便Cd的转运和迁移,地上部分主要以稳定态的形式存在,降低Cd的毒性后方便长期存储。同时添加表面活性剂Tween80和外源白腐菌的处理,强化效果最明显。龙葵-微生物联合作用对土壤中脱氢酶、多酚氧化酶和脲酶活性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修复后土壤中细菌、真菌、放线菌数量显著提高;土壤微生物整体活性及群落结构功能多样性等得到显著增强。主成份分析结果表明土壤微生物对碳源的利用率有所差异,聚类分析可将不同处理按对土壤中污染物修复效果归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