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基于语料库的翻译研究受到许多学者的关注,焦点主要集中于翻译共性的研究。显化是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普遍使用的一种翻译策略,根据具体语境添加或明示原文中隐含的语言和文化成分,使译文具有可读性,方便目的语读者理解和接受。匈牙利学者Klaudy对显化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并将其分为强制性、选择性、语用性和翻译本身固有四种显化类型。从Seguinot检验“显化假说”的途径中得到启发,本文认为可以对同一原文从词汇、语法、语篇等不同角度进行多个译文对比研究。根据显化的定义和分类,显化的作用在于满足读者的期待,提高译文的可接受性。翻译涉及两种语言的转换,语言学理论的发展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条件。根据语篇语言学,语言交际总是以语篇的形式出现。语篇是传达信息的载体,被定义为一种交际事件。对于译文来说,它首先应该是具有交际价值的语篇。翻译作为一种跨文化交际活动,这个交际过程从语篇生产者的意图开始,以译文读者的接受结束。翻译的最终目的是使译文得到读者接受,实现交际价值。因此译文在语篇层面最大限度满足可接受性对于实现交际价值至关重要。本文以Beaugrande&Dressier定义的交际语篇的七个标准为理论依据,探讨了翻译中的显化现象。这七个制约语篇成构的标准分别是衔接、连贯、意图性、信息性、情景性、互文性、可接受性。这些标准的阙如,就可能导致语篇交际的失败。可接受性作为实现语篇交际价值的最终目标,其他六个标准的实现与否,都会影响译文的可接受性。老舍被誉为二十世纪最杰出的“人民艺术家”,其代表作《骆驼祥子》中蕴含了大量京味十足的文化语言,深受中外读者青睐。本文选取Jean M. James(1979),施晓菁(1981)以及Howard Goldblatt (2010)三个英译本作为研究素材,试图从语篇的衔接、连贯、信息性、意图性、情景性、互文性六个方面对比分析三个英译本中的显化策略,探究显化在语篇的六个方面如何实现译本的可接受性,进一步探讨显化现象产生的原因。研究发现,语篇的七个标准互相制约、互相联系,共同影响译文中的显化手段。尽管不同译者对同一文本显化处理的手段有所差异,但是他们的最终目的都是将原文作者的意图有效地传递给译文读者,使译文具有较强的可接受性。通过增加或调整衔接手段,明示逻辑关系以实现语篇的衔接和连贯。了解语篇的创作意图,依据目的语的规范设法再现原作风格,改变篇章的组织方式来实现语篇的意图性;根据上下文选择语义明确的词,调整信息度来实现语篇的信息性和情景性。通过文化预设,恰当意译,直译和加注来阐述原作的文化意象,使译文更能引起读者的共鸣,以实现语篇的互文性。同时,葛译本广受欢迎与其合理采用的显化手段密不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