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凝集素的凝集活性及其抗营养活性消除的研究

来源 :南京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ng07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比较了大豆凝集素(SBA)对不同种属动物血液红细胞的凝集活性及与肠道上皮细胞集合能力的差异,并探讨了SBA与小肠上皮细胞的结合规律。通过观察在肉鸡生大豆半纯合日粮中添加糖配体前后动物生长性能、肠道组织形态及SBA与肠道上皮细胞的结合率变化,验证通过添加特异糖配体消除SBA抗营养活性的可行性。试验一:比较SBA对鸡、鸭、鸽、猪和兔等5种动物红细胞的凝集能力和对小肠上皮细胞的结合能力。红细胞凝集能力通过观测SBA溶液对2%红细胞悬液的凝集程度进行评价。结果表明,SBA在浓度大于23.08μg/mL时,能有效凝集猪的红细胞,在浓度大于3.16μg/mL时,能有效凝集兔的红细胞,而在所有浓度范围内均不能凝集鸡、鸽和鸭等禽类的血液红细胞。通过观测小肠上皮细胞悬液中与FITC荧光标记SBA的结合及细胞比例,测定SBA与小肠上皮细胞的结合能力。结果表明,与SBA结合的小肠上皮细胞的比例从十二指肠到回肠逐渐下降,其中SBA与十二指肠与空肠上皮细胞的结合率差异不显著(P>0.05),但二者均与回肠上皮细胞的SBA结合率有极显著的差异(P<0.01);SBA与各肠段上皮细胞的结合率随其浓度升高而下降,各浓度间差异极显著(P<0.01);SBA与五种动物小肠上皮细胞的结合率大小依次是:猪、鸽、鸡、兔、鸭,除鸭和兔外,其余动物间均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试验二:添加特异糖配体消除SBA抗营养作用的可行性。选取40只健康的1日龄AA肉鸡,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个重复,分别饲喂生大豆半纯合对照日粮和对照日粮中添加了500mg/kg N-乙酰基-D-半乳糖胺而成的试验日粮,试验期25天。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肉鸡的平均日增重提高了31.1%,料肉比降低了11.2%,差异极显著(P<0.01);十二指肠和空肠上皮细胞的SBA结合率分别降低了56.5%和51.9%,差异极显著(P<0.01)。比较两组肉鸡的主要脏器(心、肝、脾、肾、胰)重量,结果显示:添加了N-乙酰基-D-半乳糖胺的试验组肉鸡,各器官重量均重于对照组,其中肾脏的重量两组差异显著(P<0.05);肝脏和胰脏重量差异极显著(P<0.01);进一步分析器官指数时发现,两组肉鸡间除脾脏指数差异显著外(P<0.05),其余器官指数间差异均不显著(P>0.05)。最后观察小肠石蜡切片发现,试验组十二指肠和空肠的绒毛高度(VH),隐窝深度(CD)和绒毛/隐窝(VH/CD)均与对照组差异极显著(P<0.01),其中,VH/CD分别提高了24.2%和34.6%。本研究的结果表明,SBA对鸡、鸭、鸽、猪和兔血液红细胞的凝集能力和小肠上皮细胞的结合能力存在种间差异,与SBA对红细胞的凝集能力相比,用小肠上皮细胞的结合能力更能客观评价SBA的抗营养活性。通过添加高亲和力的特异糖配体可以消除或部分消除SBA的抗营养活性,值得深入研究。
其他文献
苜蓿褐斑病是由苜蓿假盘菌[Pseudopeziza medicaginis(Lib.)Sacc]引致的叶部病害,是苜蓿生产中分布广、危害严重的病害之一。苜蓿假盘菌子囊孢子作为初侵染源在条件合适时侵入
家蚕蛾吐出液是蚕蛾在羽化过程中分泌的一种液体,其中含有溶茧酶,作用是软化和溶解茧层以便使蚕蛾从茧里出来。为了研究家蚕吐出液分泌器官的功能,我们将生理学实验和蛋白质
通过对牧草种子丸粒化技术、丸粒基质指标、丸粒种子的生理变化、丸粒种子的抗旱性和野外种植试验的研究,确定了丸粒配料及配料比例,测定了丸粒基质化学指标,测定了以丸粒基质为生长基质的中华羊茅幼苗生理指标变化,测定了以丸粒基质为生长基质的中华羊茅幼苗抗旱性生理指标的变化和完成了四种牧草丸粒种子“黑土滩”种植试验,分析研究后得到如下结果:1改进了种子丸粒化配方依据前期的研究,继续对丸粒化配方进行调整,在原配
口蹄疫是由口蹄疫病毒(foot and mouth disease virus, FMDV)所引起的偶蹄动物的一种急性、热性和高度接触性传染病,主要侵害偶蹄兽,偶见于人和其它动物。该病具有流行快、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