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比较了大豆凝集素(SBA)对不同种属动物血液红细胞的凝集活性及与肠道上皮细胞集合能力的差异,并探讨了SBA与小肠上皮细胞的结合规律。通过观察在肉鸡生大豆半纯合日粮中添加糖配体前后动物生长性能、肠道组织形态及SBA与肠道上皮细胞的结合率变化,验证通过添加特异糖配体消除SBA抗营养活性的可行性。试验一:比较SBA对鸡、鸭、鸽、猪和兔等5种动物红细胞的凝集能力和对小肠上皮细胞的结合能力。红细胞凝集能力通过观测SBA溶液对2%红细胞悬液的凝集程度进行评价。结果表明,SBA在浓度大于23.08μg/mL时,能有效凝集猪的红细胞,在浓度大于3.16μg/mL时,能有效凝集兔的红细胞,而在所有浓度范围内均不能凝集鸡、鸽和鸭等禽类的血液红细胞。通过观测小肠上皮细胞悬液中与FITC荧光标记SBA的结合及细胞比例,测定SBA与小肠上皮细胞的结合能力。结果表明,与SBA结合的小肠上皮细胞的比例从十二指肠到回肠逐渐下降,其中SBA与十二指肠与空肠上皮细胞的结合率差异不显著(P>0.05),但二者均与回肠上皮细胞的SBA结合率有极显著的差异(P<0.01);SBA与各肠段上皮细胞的结合率随其浓度升高而下降,各浓度间差异极显著(P<0.01);SBA与五种动物小肠上皮细胞的结合率大小依次是:猪、鸽、鸡、兔、鸭,除鸭和兔外,其余动物间均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试验二:添加特异糖配体消除SBA抗营养作用的可行性。选取40只健康的1日龄AA肉鸡,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个重复,分别饲喂生大豆半纯合对照日粮和对照日粮中添加了500mg/kg N-乙酰基-D-半乳糖胺而成的试验日粮,试验期25天。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肉鸡的平均日增重提高了31.1%,料肉比降低了11.2%,差异极显著(P<0.01);十二指肠和空肠上皮细胞的SBA结合率分别降低了56.5%和51.9%,差异极显著(P<0.01)。比较两组肉鸡的主要脏器(心、肝、脾、肾、胰)重量,结果显示:添加了N-乙酰基-D-半乳糖胺的试验组肉鸡,各器官重量均重于对照组,其中肾脏的重量两组差异显著(P<0.05);肝脏和胰脏重量差异极显著(P<0.01);进一步分析器官指数时发现,两组肉鸡间除脾脏指数差异显著外(P<0.05),其余器官指数间差异均不显著(P>0.05)。最后观察小肠石蜡切片发现,试验组十二指肠和空肠的绒毛高度(VH),隐窝深度(CD)和绒毛/隐窝(VH/CD)均与对照组差异极显著(P<0.01),其中,VH/CD分别提高了24.2%和34.6%。本研究的结果表明,SBA对鸡、鸭、鸽、猪和兔血液红细胞的凝集能力和小肠上皮细胞的结合能力存在种间差异,与SBA对红细胞的凝集能力相比,用小肠上皮细胞的结合能力更能客观评价SBA的抗营养活性。通过添加高亲和力的特异糖配体可以消除或部分消除SBA的抗营养活性,值得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