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全球化的今天,理论的发展异彩纷呈,并且是运动、旅行着的,它们常常是从这个人向那个人,从一种情境向另一种情境,从此时向彼时的运动旅行,多种理论和观念发展共存并相互批判和借鉴。那么考察和分析理论或观念的“旅行”,进而把握一些“远道而来”的理论和观念,便成为我们应对现代多种旅行理论的全球化趋势必然要思考的问题。
中国妇女的解放道路和西方妇女有很大不同,女性主义理论的发展也不同,因此,考察女性主义理论经典《第二性》在中国的解读和接受情况,从而揭示妇女解放中不同地域知识权利的关系显得很有意义;另外,笔者通过对一些资料的分析发现,《第二性》在中国的影响主要是在妇女研究界。因此,本文运用马克思主义历史和逻辑相统一的方法和赛义德的“理论旅行”理论,来分析法国著名存在主义哲学家西蒙娜·德·波伏娃《第二性》的存在主义女性主义哲学理论在中国妇女研究界的“旅行”过程。
本文主要讨论下面几个问题:这一经典的女性主义论著,在中国二十多年的“旅行”中对中国女性主义影响是怎样的?一定历史时期和民族文化的理论放在另一时期或环境里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对当地的理论和实践的发展有什么样的影响?
本文首先在第一章概述了《第二性》的主要理论,存在主义理论基础、女性的处境、女性的价值和女性的出路四个方面。接下来,笔者将大致以1995年第四届联合国妇女大会在北京的召开为界线,分两个阶段来考察和分析。首先,在第二章分析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期《第二性》理论在中国妇女研究界的影响和解读情况,分两个批判视域进行分析,分别是传统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视域和妇女研究视域。其次,在第三章分析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至今《第二性》理论在中国妇女研究界的影响和解读情况,分两个批判视域进行分析,分别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视域和女性主义哲学视域。
笔者通过对其理论在中国妇女研究界的解读和接受状况研究分析之后看出:《第二性》理论在中国妇女研究界二十多年来的“旅行”过程中,在第一阶段,启蒙了一批中国女性主义的“启蒙者”,促进了中国女性群体意识的觉醒,培育了中国女性主义的主体成长。在第二阶段,对《第二性》的哲学思想的解读,丰富了中国女性主义哲学的研究,并且妇女问题的研究逐渐进入了主流唯物史观的视域,拓展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研究视域,第二阶段批评意识已经缺失,出现理论和实践的脱节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