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双分支深度网络CT计算机辅助诊断技术定量测量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患者肺部蜂窝影体积的临床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一、病历资料:收集2016年5月~2018年5月于我院放射科行胸部HRCT诊断为间质性肺纤维化,同时于影像检查的30天内做过肺呼吸功能检查的患者33例。严格按照诊断为IPF的入选标准进行筛选;排除已知病因和急性发作、感染、体液超负荷或肺栓塞等有并发症的患者。其中,男性患者27例,女性患者6例;平均年龄75.00±7.07岁;平均吸烟指数(支/年)284±32;身体质量指数(BMI):22.30±5.20kg/m2。二、检查设备及指标(一)CT扫描设备及参数有超过80%的IPF患者胸部HRCT图像于双源64排CT扫描机采集,扫描条件的一致性较高。所有患者体位为仰卧位,双手举过头顶,充分吸气后屏气。扫描时检查范围自肺尖到肺底后肋膈角。扫描参数:管电压为120KV;管电流为150m AS;层厚为1mm;层间距为1mm,矩阵512×512。图像的肺窗:窗宽为1200HU,窗位为-600HU;图像的纵隔窗:窗宽400HU,窗位40HU。(二)放射科医生手动测量蜂窝影面积在两名放射科医生对患者的基本临床信息和肺呼吸功能结果不知情的条件下,利用放射科工作站的PACS系统后处理软件,手动测量选定层面上,气管隆突层面、右下肺静脉层面及其中间三个层面上6个肺野的蜂窝影范围;测量指标为蜂窝影面积(Honeycombing area,HA)和相应肺野面积(Lung area,LA),计算6个肺野上总的HA占总的LA百分比(Honeycombing area%,HA%)及每个肺野上HA%的平均值(Mean Honeycombing area%,MHA%)。(三)双分支深度网络CT计算机辅助诊断技术定量测量蜂窝影体积双分支深度网络CT计算机辅助诊断技术运用人工交互式的半自动切分算法,完成肺部不同类型阴影的切分,软件具备修正标注区域的功能。定量测量蜂窝影体积的过程大致分三步,分别为提取双肺、切除肺内支气管以及切分肺内不同类型的阴影。然后,利用蜂窝影的切分结果,计算蜂窝影体积(Honeycombing volume,HV)及其占双肺体积的百分比(Honeycombing volume%,HV%)。(四)肺功能检查患者检查前准备符合肺功能检查的要求,取挺胸坐直位。收集病史资料内,记录相对完善的用力肺活量占预测值的百分比(FVC%pred)、第1秒用力呼气量占预测值的百分比(FEV1%pred)、第1秒用力呼气量占用力肺活量的百分比(FEV1/FVC%)、一氧化碳弥散量占预测值的百分比(DLco%pred)、一氧化碳弥散量占肺泡通气量的百分比(DLco/VA%pred)。综合生理指数(Composite physiologic Index,CPI)=91.0-[0.65×DLco%预测值]-[0.53×FVC%预测值]+[0.34×FEV1%预测值]三、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24.0统计软件对数据分析处理,用均数±标准差(?±s)记录计量资料。利用Weighted Kappa系数,对两位放射科医生手动测量的数据进行一致性检验。利用Spearman相关系数,对双分支深度网络CT计算机辅助诊断技术定量测量蜂窝影体积范围、放射科医生手动测量蜂窝影面积范围和PFTs、CPI进行相关性分析,Spearman相关系数(rs)绝对值为1,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放射科甲医生与乙医生测量特定层面上蜂窝影范围的数据之间一致性较强,Weighted Kappa系数为0.717。双分支深度网络CT计算机辅助诊断定量测量蜂窝影体积百分比与放射科医生手动测量蜂窝影面积范围均具有显著的正相关性,统计学差异有意义(p<0.001)。双分支深度网络CT计算机辅助诊断技术定量测量蜂窝影体积百分比与肺功能结果比较,Spearman相关系数为负值,HV%与FVC%pred(%)、FEV1%pred(%)及DLco%pred(%)、DLco/VA%pred具有负相关性(P<0.05);HV%与FEV1/FVC(%)、CPI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1、双分支深层网络CT计算机辅助诊断技术定量测量蜂窝影的体积百分比与放射科医生手动测量蜂窝影面积范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性,具有很高的准确度。2、双分支深层网络CT计算机辅助诊断技术定量测量蜂窝影的体积百分比与FVC%pred(%)、FEV1%pred(%)、DLco%pred(%)、DLco/VA%pred(%)存在负相关性,有助于临床评估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治疗疗效和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