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新报》舆论研究——以新闻评论为例(1899年10月至1900年8月)

来源 :山东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m200909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海外华文报纸是中国新闻报业的组成部分,对于研究中国新闻史有着重要的补充作用,尤其是对于了解海外华人基本状况、华文传播状况、新闻舆论状况具有重要价值。本课题立足中国新闻史理论基础,以新加坡华文晚报《日新报》所载评论为研究文本,着力分析评论所涉内容,以期揭示该报在新加坡制造的舆论导向。同时结合华文社会的历史状况,研究《日新报》舆论特色的形成原因,探析十九世纪末新加坡华人社群与新闻媒体之间的内在关联。  本文第一部分主要是从研究现状、方法、内容和意义、论文的创新与不足之处介绍课题基本概况;第二部分从新加坡历史人手,分析“叻”、“狮城”称呼的由来以及新加坡开埠至二十世纪四五年代的社会概貌,进而研究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新加坡华文报业状况,包括《叻报》、《日新报》、《天南新报》等。第三章从报刊的版块设置、主要内容和言论立场介绍了《日新报》概况,通过分析发行地点,发行状况,广告收入,考察了该报的社会影响力,并从媒体关系方面描述了《日新报》与《星报》,与《叻报》、《天南新报》的关系。第四章着重分析新闻评论内容,该报评论主要涉及三位主笔,天廖子、林文庆以及黄乃裳。三人因学养不同,新闻评论的关注点与风格也不尽相同,基于此形成了《日新报》独特的舆论导向以及品格的丰富性。同时探讨了《日新报》关于“义和团运动”、“庚子勤王事件”、“维新变法”等晚清政局方面的舆论立场。第五章从语言、文体方面分析《日新报》新闻评论的写作风格,并结合《叻报》、《天南新报》的比较研究,从议题选择角度总结《日新报》的独特性,包括议题的广泛性、评论的客观性、互动性强等特点。通过对新闻评论栏目内容和议题特点的分析,该部分总结了《日新报》主要议题焦点。  地方感在媒介扩张过程中形成的文化认同张力来源于人们对特定地理场所的信仰、情感和行为忠诚的多重影响。第六章基于此探究了《日新报》形成独特舆论体系的原因,包括文化冲突、灭种危机等因素。《日新报》议题的选择离不开报刊主笔的新闻旨趣和新闻思想,天廖子、林文庆以及黄乃裳三人因不同的地理文化背景所造成的新闻旨归殊异,形成《日新报》独特的言论特征与办报风格。
其他文献
城市营销理论的出现,与其说是一种城市经营策略指导的方法论,倒不如说是城市经营观念上的转变和革新。文化审美作为人类活动的潜在动因和和内在推力,贯通于城市营销的整个过程,成
网络传播的专业教育在我国已有近10年的历史,网络传播相关领域的学术研究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在网络高速发展的今天,网络传播的应用越来越广,社会对网络传播专业人才的需求
一、场地工程地质概况rn某工业厂区位于鹤山市共和镇工业开发区内,占地面积约5万平方米,场内主要建筑物包括单层厂房二幢,四层宿舍楼一幢,单层食堂、单层仓库等,总建筑面积为
期刊
从第一次技术革命开始,技术已经不断地为我们带来新产品。它不仅改变市场的竞争规则也改变企业的发展模式。企业的技术结构日趋复杂,企业技术转移的有效性已经成为决定企业持续
一台使用10年的某型挖掘机(工作时间13040h),突然出现用钥匙开关不能控制发动机熄火的故障,但发动机能正常启动。挖掘机发动机的启动、熄火和转速控制与挖掘机的EC马达和MC主
期刊
先秦时期,尤其是两周这一阶段,生产力极大发展,国家统治日益复杂化,社会逐步向封建统治过渡,这些因素导致整个社会比原始时期要复杂的多,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也紧密的多,生活空间也变得
本文通过历史追溯和实证研究的双重关照,来洞悉电视光环背后的女性主持人的真实存在——女性话语权的弱化及部分缺失。从理论的层面,探究造成这种隐藏性不平等的种种原因。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