酪蛋白磷酸肽钙磷复合物防治牙釉质光滑面早期龋损的体外研究

来源 :福建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cjt5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龋病是危害口腔健康的重要疾病之一。氟化物防治龋病已得到公认,但其毒副作用也不容忽视。近年来学者们发现牛奶及牛奶制品如奶粉、奶酪等有抗龋性,并认为这种抗龋作用是由牛奶中的酪蛋白磷酸肽(CPP)稳定的无定形磷酸钙(ACP)引起的。因此本次实验就CPP-ACP的防龋作用和效果及其与低浓度氟协同防龋作用展开研究,为临床防龋工作提供理论依据。目的:通过体外实验,验证CPP-ACP是否具有抑制牙釉质脱矿和促进牙釉质光滑面早期龋损再矿化的作用,评价其防治牙釉质光滑面早期龋损的效果,同时探讨CPP-ACP的防龋机制以及CPP-ACP和低浓度氟化物在防龋方面是否有协同作用。方法:实验一:CPP-ACP抑制牙釉质脱矿作用的体外研究根据开窗区表面硬度,将104个小牛牙釉质标本完全随机分为8组,每组13个,分别用8种溶液(A组:0.05%NaF,B组:0.1%CPP-ACP,C组:0.5%CPP-ACP,D组:1%CPP-ACP,E组:0.05%NaF+0.1%CPP-ACP,F组:0.05%NaF+0.5%CPP-ACP,G组:0.05%NaF+1%CPP-ACP,H组:去离子水)处理后,将其悬吊在新鲜配制的变异链球菌菌悬液中建立人工生物膜致龋模型。实验后使用以下方法对各项指标进行检测:扫描电镜观察处理后釉质表面形态变化;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检测变异链球菌菌液中的钙含量;显微硬度仪测量釉质表面显微硬度改变、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脱矿区孔隙的荧光染色情况。实验二:CPP-ACP促进人工釉质早期龋再矿化的体外研究将104个小牛牙釉质标本经过人工生物膜脱矿致龋后,根据开窗区表面硬度完全随机分成8组,经过7天的8种不同的溶液(A组:0.2%NaF,B组:0.1%CPP-ACP,C组:0.5%CPP-ACP,D组:1%CPP-ACP,E组:0.2%NaF+0.1%CPP-ACP组,F组:0.2%NaF+0.5%CPP-ACP,G组:0.2%NaF+1%CPP-ACP,H组:去离子水)的再矿化处理后,使用表面显微硬度、扫描电镜、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观察各种溶液的再矿化效果。结果:实验一:1.扫描电镜下,H组清晰可见明显深大凹陷的椭圆形孔隙,G组相似正常釉质外观,其余组有程度不等的龋损孔隙;2.致龋菌液经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分析钙析出量显示:H组析出的钙含量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除A组和C组、D组和F组外,其余各组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实验后釉质表面显微硬度除A、C和E组、D和F组,其余各组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实验后各组釉质块经罗丹明B染色后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观察,从釉质表面向釉牙本质界可见一条粗细不等的荧光带,平均荧光量分析除C组和E组外,其余各组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二:1.再矿化后的扫描电镜观察除去离子水组外,其余各组釉质表面可见有不规则形状的矿物质沉积,填补了脱矿后产生的孔隙凹陷;2.与去离子水比,其他7种溶液均使脱矿的釉质表面硬度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除A、C、E组外,其它组两两比较差异都有统计学意义(P<0.05);3.对再矿化后的标本罗丹明B染色后,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下均见有荧光带,不同再矿化液组间比较平均荧光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PP-ACP具有明显的抑制牙釉质脱矿和促进釉质光滑面早期龋损再矿化的作用,且与浓度呈剂量-效应关系;CPP-ACP和低浓度氟化物在防治龋病上具有协同效应。
其他文献
目的:通过检测经微弧氧化处理(MAO组)和经微弧氧化-水热处理(MAO-Ht组)的TLM (Ti-3Zr-2Sn-3Mo-25Nb)合金试件表面的理化性能,并通过动物皮下植入实验,评价经两种方法表面改性后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