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城市热岛等环境问题不断加剧,城市公园植物群落通过自身调节对城市热岛及人体舒适度起到了改善作用。本研究以哈尔滨市群力丁香公园36个典型植物群落为样方,采用实地调研与无人机记录的方式提取植物群落基础信息,通过移动测量方法获取温湿度数据,研究植物群落结构与温湿效应相关性,明确公园夏季温湿效应并分析其一天中不同时段舒适度动态分布特征,阐释其结构对局地降温增湿的作用机理,提出充分发挥植物群落温湿动态效应的最优结构,旨在为城市公园植物群落规划设计方面提供数理支撑。首先,了解寒地城市哈尔滨的地理及气候特征,从植物群落的遮阴作用、植物蒸腾与蒸发作用、调节碳氧平衡和控风作用四个方面阐述温湿动态效应的作用原理,并对温湿效应舒适度评价标准进行了说明,然后依据作用原理将植物群落结构分为构成特征、植被空间布局特征和冠层特征三个方面。其次,对丁香公园36个植物群落样方进行基础信息调研,实测时间选在植被降温增湿效果最明显的夏季(2018年8月4号-8月6号)晴朗无风或微风的三天,记录每个样方整点的温湿度数据,对9:00-11:00、13:00-15:00、17:00-19:00和9:00-19:00四个时段进行了数据处理,实测内容包括温度、湿度和通过温湿度数据计算的温湿效应不舒适度指标(DI)。最后,数据处理分为三个方面:(1)通过一天中公园与对照组的温湿度数据对比,描述公园整体对环境改善程度;(2)将温湿效应不舒适度数据导入Arcgis软件,通过空间插值法构建舒适度动态分布图,明晰不同时段人们在公园内进行活动的理想和非理想场地;(3)运用SPSS软件,从群落结构三个方面与不同时段的温湿度数据进行双变量相关性与拟合分析,阐释其在不同时段对降温增湿作用的调节机理。结果表明:(1)公园内部平均降温作用呈现出“W型”的日变化趋势,与对照组相比,温度差为0.8℃-2.5℃;公园内部相对增湿作用呈现出“U”型的日变化趋势,与对照组相比,湿度差为3.7%-27.4%。(2)在9:00-11:00时段中,公园东南区域和西南方位广场入口处的温湿效应舒适度整体性优于西北区域;在13:00-15:00时段中,公园南部区域和小部分东北区域的温湿效应舒适度整体性优于北部区域;在17:00-19:00时段中,公园西北区域的温湿效应舒适度整体优于东南区域。(3)群落结构对温湿动态效应影响方面:冠层郁闭度降温效果显著性高于三维绿量密度,增湿效果恰好相反,植被组合方式在降温增湿作用上乔灌草>乔草型≧乔木型>灌草型>草地型群落;当三维绿量密度在3 m3/m2以上时能发挥最佳增湿效益,且草本层是重要的增湿植被层,乔灌绿量比值在3-6区间时降温增湿效果较好;六种植被空间布局方式中,环状式和小径与主导风向为相同方向的顺应式布局方式对局地降温增湿调节和人体舒适度改善作用优于其他四种;郁闭度在0.71-0.86之间时,对局地降温增湿效果达到最佳。本研究通过对寒地城市公园植物群落结构温湿动态效应及机理研究,明晰了不同植物群落结构对降温增湿调节机理以及丁香公园温湿效应舒适度动态分布特征,丰富了从植物群落结构角度探讨微气候中的温湿动态效应及机理,并深化拓展了理论及实践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