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医疗服务价格形成机制及定价模型研究——基于激励规制理论的视角

来源 :华中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jh86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  本研究通过深入分析我国医疗服务价格体系运行现状,找出医疗服务价格形成机制存在的主要问题;并结合医疗服务价格改革要求,从激励规制视角出发,探索建立和完善医疗服务价格形成机制,制定出符合我国国情的公立医院医疗服务价格分级定价模型。  研究方法:  (1)文献分析法  通过查阅国内外重要文献资料,重点分析医疗服务价格相关理论、国家及地方出台或发布的政策文件、法律法规、工作报告、相关机构内参等。同时收集各省市现行的医疗服务项目价格表,以及国家和地方历年统计年鉴和公报等。  (2)理论分析方法  ①制度分析法。主要结合社会经济发展进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社会伦理及文化背景,探讨我国医疗服务价格的定价与调整机制的制度支持与政策障碍,归纳出我国医疗卫生服务价格制度变迁历程和主要特征。  ②STEEPLED分析法。主要从社会、技术、经济、教育/道德、政治、法律、环境和人口等方面,归纳总结出公立医院医疗服务价格的主要影响因素。  (3)实证分析方法  ①问卷调查法。收集湖北省武汉地区公立医院改革基线调查数据(55家医院),重点分析2012-2014年医院的基本情况、收支情况、职工收入、资产负债情况等。收集样本医疗服务项目所在科室的成本运行情况。  ②专题小组讨论法。抽取与价格相关的专家与学者15名组成专题讨论小组,针对我国医疗服务价格改革政策,未来改革趋势、医疗服务价格调整遇到的困境或问题进行讨论,为构建新时期医疗服务价格形成机制提供策略。  ③专家咨询法。主要对医疗服务价格的关键影响因素进行专家咨询,即邀请医院管理者、医疗卫生经济研究者、政府卫生行政部门人员等方面的专家与学者50名,对医疗服务价格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打分,确定关键影响因素。  ④数理统计分析方法。采用Excel2013建立数据库并进行统计运算,运用SPSS21.0、Excel2013等对所收集的资料进行统计分析,比如多重线性回归、方差分析、率的比较等。  研究结果:  (1)确定了医疗服务价格激励规制内涵,即运用质量规制手段,建立以基准价格为基础的、一定范围波动的分级管制价格,将利润和质量因素引入到价格规制中,形成具有激励性的医疗服务分级综合定价模型。  (2)归纳出我国医疗服务价格制度变迁的基本特征,即多重因素综合作用下的渐进式变迁、由单一性价格管制向多中心性价格治理转变、地方实施医疗服务价格改革试点、政府强势主导和深度干预的强制性等。  (3)确定医疗服务价格的关键影响因素,即政府卫生投入或补偿、医疗服务与药品价格改革政策、物价部门、医疗服务成本、医疗付费方式、地区经济水平与通货膨胀率等。  (4)我国医疗服务价格的传统规制效果不明显,当前医疗服务价格规制存在的诸多问题,即医疗服务价格体制性障碍、缺乏利益相关者的表达机制、缺乏价格运行效果评估机制、缺乏有效的监管、激励和问责机制、价格公示制度与社会监督机制不健全等。  (5)确定医疗服务价格形成的基本思路,将医疗成本界定为人力成本(Cmanpower)和辅助成本(Cauxiliary),确定医疗服务价格的调整因素,即医疗服务项目技术难度(kdiffi.)和风险程度(krisk)、政府财政补助收入占医院总收入的比例(S)、医用商品价格指数(MCPI)、医院总资产年均增长率(R)等,以构建医疗服务价格形成机制综合概念模型。  (6)原有医院分级标准(“三级十等”)已经不符合现实需要,构建“3级6类”医院新型分级标准,即一级(Ⅰ类)、二级(Ⅰ类/甲等)、二级(Ⅱ类/乙、丙、未定等)、三级(Ⅰ类/甲等)、三级(Ⅱ类/乙等)、三级(Ⅲ类/丙、未定等)。  (7)确立医疗服务价格形成机制内涵,确定医疗服务初步定价模型和利益相关方谈判后的基准价格。确定每一类医院同一医疗服务项目的基准价格、上浮价格或下调价格,形成医疗服务的分级定价标准(分级波动价格),最终形成医疗服务分级定价综合计量模型。  研究结论:  (1)①以医疗服务项目为基础,系统阐述医疗服务价格形成思路,构建价格形成机制综合概念模型。②确定医疗服务的分级定价标准,形成基于质量的分级定价机制。③确定医疗服务分级定价综合计量模型(包含初步价格、基准价格、分级波动价格):i.初步价格:PgΔ=([)(1+MPI-X)×(1+R)×(1-S/1-S)(])×(Cmanpower+Cauxiliary)  ii.基准价格:Pgbenchmark=τ1Pg1+τ2Pg2+…+τnPgn  iii.分级波动价格:一级医院(不区分甲、乙、丙等):  基准价格P1基准=P1benchmark  上浮价格P1上浮=(1+x5)P1benchmark  下调价格P1下调=(1-x4)P1benchmark  二级医院(Ⅱ类/乙、丙等及未定等):  基准价格P2基准-Ⅱ类=P2benchmark  上浮价格P2上浮-Ⅱ类=(1+x)P2benchmark  下调价格P2下调-Ⅱ类=(1-x)P2benchmark  二级医院(Ⅰ类/甲等):  基准价格P2基准-Ⅰ类=(1+x1)P2benchmark  上浮价格P2上浮-Ⅱ类=(1+x1)×(1+x5)P2benchmark  下调价格P2下调-Ⅰ类=(1+x1)×(1-x4)P2benchmark  三级医院(Ⅲ类/丙等及未定等):  基准价格P3基准-Ⅲ类=P3benchmark  上浮价格P3上浮-Ⅲ类=(1+x5)P3benchmark  下调价格P3下调-Ⅲ类=(1-x4)P3benchmark  三级医院(Ⅱ类/乙等):  基准价格P3基准-Ⅱ类=(1+x2)P3benchmark  上浮价格P3上浮-Ⅱ类=(1+x2)×(1+x5)P3benchmark  下调价格P3下调-Ⅱ类=(1+x)×(1-x4)P3benchmark  三级医院(Ⅰ类/甲等):  基准价格P3基准-Ⅰ类=(1+x3)P3benchmark  上浮价格P3上浮-Ⅰ类=(1+x3)×(1+x5)P3benchmark  下调价格P3下调-Ⅰ类=(1+x3)×(1-x4)P3benchmark  其中,x1、x2、x3、x4、x5分别为波动系数,通常由利益相关者确定。其他指标含义见正文。该定价公式仅为理论探索成果,其科学可行性需要实践论证。  (2)政策建议:①整合部门价格相关资源,强化监管主体;②完善价格公示制度,强化社会监督;③持续开展价格运行效果评估,建立激励和问责机制;④建立专家论证制度和社会听证制度,提升利益相关方参与力度;⑤放开医疗服务价格,推动支付方式改革;⑥完善医疗机构的分级标准,构建医疗服务分级定价机制;⑦转变医疗机构“创收”机制,强化医院成本核算;⑧推动医疗信息化建设,构筑“智慧医疗”体系;⑨拓宽医疗筹资渠道,提高基金保障能力。  创新与不足:  (1)创新之处  充分考虑医疗服务的信息不对称性,运用激励规制理论,研究我国公立医院医疗服务价格形成机制问题。构建新型医院“3级6类”分级标准,并基于医疗服务质量评价分级,使得同一医疗服务项目该类医院中均有上浮价格、基准价格和下调价格,形成具有激励性的医疗服务分级定价模型。  (2)不足之处  受研究周期、资料获取、改革政策等客观条件限制,未能运用医疗服务分级综合计量定价模型所测算的价格进行干预实验;同时,在分级定价机制上,并未构建完善的医疗服务质量分级定价指标体系。
其他文献
我国公立小学教师绩效考核已成为近两年影响小学教育教学管理最主要的机制之一,但针对其有效性的质疑声不绝。本文着眼于深刻分析现行公立小学教师绩效考核有效性的问题,采用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