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政府始终高度重视残疾人工作。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残疾人就业、教育和社会保障等方面工作的成绩尤为突出。2006年中国残疾人联合会组织了建国以来第二次,也是最大规模的一次全国性残疾人抽样调查。对及时全面的掌握残疾人现状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对新中国两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数据对比,不难发现,我国残疾人生活状况显著改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但不容回避的是,目前我国残疾人工作还存在着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尤其是各地区之间发展的不平衡。民族地区有着少数民族聚居、地域面积大、经济发展滞后等特点。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当地残疾人事业的发展。在当地开展残疾人工作有其特殊性和困难性,既要符合当地民族和区域特性,又要符合当地政治、经济发展水平。正因为此,国内外众多学者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帮助我国政府出谋划策。但相对东部发达省市和地区的相关研究,仍然有限。而且研究依据相对较少,主要资料均来源于20年前的第一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数据。2006年中国残联为了更清楚掌握我国残疾人生活现状,组织了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所获信息远大于上一次抽调。本文主要依托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数据,以及近年来民族地区残疾人就业状况相关研究成果,对其就业问题进行研究,力求更有针对性的反映民族地区残疾人就业现状。有劳动能力的残疾人作为人力资源的一部分,如果开发得当,不但可以减轻国家负担,也能帮助他们获得自信和公平感。在民族地区尤为重要,促进当地残疾人就业是改善当地残疾人生活状况的关键。不但关系其自身利益的实现,更是关系着民族团结和地区稳定的大事。通过数据分析(包括民族地区与东部发达省市和地区横向对比、两次抽调数据的纵向对比)、资料检索发现当地残疾人就业面临较大困难,原因主要是需求不足。而需求不足又来源于两大方面,其一是需求方。由于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企业为残疾员工提供的工作岗位相对有限。同时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转轨,吸纳残疾员工最多的福利企业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吸纳能力大幅下降。另外分散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执行情况不佳都成为了造成需求不足的需求方原因。其二是供给方,也就是残疾人自身素质问题。由于当地残疾人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等各方面素质均与就业所必需的素质存在一定的差距。这进一步抑制了对残疾员工的需求。面对民族地区残疾人在就业上面临的困难,希望通过严谨的分析,找到造成这种困难局面的最主要原因,并找到最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