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交通肇事逃逸罪的设立

来源 :中山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lory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过去的二十年里我国的道路交通事业发展极为迅速,作为主要道路交通工具的汽车也越来越普及,并且在速度和性能上也有了极大地提高,但是随之而来交通事故发案率也大幅上升,交通肇事后逃逸导致受害人死亡的现象也逐渐增多。如何保护作为弱势一方的受害人的生命、财产安全,一直是各国交通立法的核心所在,其中交通肇事逃逸相关事件问题的解决也一直困扰着许多国家和地区。   本文笔者结合自己在法院多年的审判工作经验和研究生阶段的理论学习,通过对现有相关法律文件和学术观点的梳理总结,试图对于交通肇事逃逸罪的设立提出自己的粗浅建议。本文共计三万五千余字,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为主线,结构上分为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是关于交通肇事逃逸行为的界定及立法上存在的问题。首先对目前法学界关于肇事逃逸行为定义的各种观点进行梳理,从而对交通肇事逃逸行为的含义进行界定。其次对我国现有对交通肇事逃逸相关法律法规存在的缺陷进行分析,提出增设交通肇事逃逸罪的建议。   第二部分阐述增设交通肇事逃逸罪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必要性主要通过分析交通肇事逃逸行为的严重社会危害性,行为人的主观恶性以及行为人违反的是法律规定绝对救助义务,具有刑事可罚性等方面阐述。可行性主要从国外的先进立法经验及国内的司法实践两方面来论证。   第三部分提出设立本罪具体的立法建议,也是本文的重点。首先对交通肇事逃逸罪的犯罪构成和法定刑设置提出建议;同时提出认定交通肇事逃逸罪应注意的几个问题,主要包括本罪的犯罪形态、共犯与自首的认定;最后通过比较的方法指出交通肇事逃逸罪与交通肇事罪、故意杀人罪、危害公共安全罪之间的界限,从而使交通肇事逃逸罪在司法实践中的操作更具客观性。
其他文献
行政权具有国家强制性、易扩张性和自由裁量性等特点,为防止行政权使用不当侵害国家、公共利益和公民私益就必须对行政权的行使进行限制。通过对实践进行考察不难发现,我国目前
驰名商标不是一种独立的特殊商标,而是一种商标保护的方法。商标知名度和美誉度的增加,消费者对承载该商标的商品或服务的信任和依赖便会增强。在日益强调“商标护身”的今天,我
以固体超强酸SO2-4-ZrO2-MoO3为催化剂合成α-萘乙酸甲酯,考察了MoCO3含量、焙烧温度、焙烧时间等制备条件对催化剂性能的影响.同时还讨论了酯化反应时间、催化剂用量以及原
在我国,经济发展并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人口和资本向城市迁徙和集中。当前我国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相比较其它欧洲国家或美国,我国在城乡规划领域的情况更为错综
现代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和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中国的现代化发展历程虽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但与发达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