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廷焯前后期词学思想变化研究

来源 :河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jingbo198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陈廷焯是晚清词坛中承前启后的词学大家,随着他由浙入常的治学经历,其词学思想也呈现出前后两种不同风貌。陈廷焯前期师法浙派,形成了以“雅正”为核心的词学观,后期则在师友影响下投身常派,重构了属于自己的词论体系——“沉郁说”。首先,在尊体观方面,前期陈氏从词的合乐特征出发,形成了词“肇于赓歌,成于乐府”的源流认识,但在诗词关系上仍将词推到了“补诗之阙”的旁属地位;后期陈廷焯则将词体视为“风骚之流派”,表现出由审美形式向精神内质转化的倾向,同时也将词体地位推到了“诗词一理”的高度。其次,在论词宗旨方面,陈氏前期以“雅正”论词,强调词应措语婉雅、怨而不怒、丽而有则,同时也表现出了对于“沉郁”风格的偏好;后期他则将“雅正”旁置,开始以“沉郁”论词,实现了由风格论向创作论的转化,缔造了体大思精的“沉郁说”。最后,在批评思想方面,陈氏前期对于俗文学往往抱以包容态度,秉持“尚文”的文质观念,后期则一改前态,呈现出“崇雅抑俗”“质重于文”的论词倾向。最后一章则集中探讨了引发陈氏词学思想变化的种种原因。浙、常两派的理论分歧是造成陈氏词学思想前后差异的直接原因,但却不是引发这场变化的实质因素。一方面,伴随着词学认识的成熟与精进,陈廷焯的尊体观得以强化,从而不再满足于词的旁属地位,开始拉近诗词距离,倡导“诗词一理”。另一方面,不断恶化的时局打破了陈氏原有的“心理社会稳态”,为了重构个人心理社会的平衡,陈氏原本保守的思想意识开始自觉与外界建立联系,从而缔造了带有经世色彩的“沉郁”理论。同时,在科考失利、亲友离世的人生打击中,陈廷焯也重新建立了“立言不朽”的治词观,从而进一步深化了其“以诗论词”的理论倾向。
其他文献
采用不同浓度的植物生长调节剂ABT-3、IAA、NAA对乐昌含笑的3年生袋苗进行处理,测定根系生长指标的变化,得出了最能促进乐昌含笑根系生长的植物生长调节剂种类以及浓度,结果
本研究通过设计实验室模拟研究体系,研究了颤蚓的生物扰动对Cd,Pb、Cu、Zn从上覆水向沉积物中迁移的影响以及进入沉积物的重金属在沉积物中垂向分布的影响。
目前.大多学者以心理学的变量来诠释人类的职业行为。人类的职业选择有其潜意识的心理动机.这些动机可以追溯到人类原始需求的满足,职业的各种活动都是为了满足需求与避免焦虑。
各地根据自然资源优势和经济区域优势,围绕本地优势产品、特色产业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一批特色鲜明的农产品加工业带,带动和促进了我国农业优势产业带的形